身在京华,心系齐鲁——近代旅京山东人群体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app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是个人口大省,也是移民输出大省。近代山东的大规模向外移民一直是史学界和社会学界关注的历史现象。北京、东北地区、安徽、江苏、河南和上海等都是吸纳山东移民的地区。山东人闯关东成为社会史与移民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人们对山东人“闯京城”的现象关注明显不够。尽管近代旅京山东人和他们的后代已经成为北京市民中的庞大群体,但是,学术界对这一移民群体的史学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北京长期居于京师和首都地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城市。北京的商业与山东商人的经营息息相关,以致于近代北京商会的领导权力由山东籍商人所长期操持。近代北京许多行业如餐饮、绸缎、屠宰、粮食、芝麻油和木材加工等等,都是山东商人纵横驰骋的天下。由此,在古老的北京城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且极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山东商帮(简称鲁商)。 从清代到北洋时期,北京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一些有志于成才的山东学子把获取深造的希望放在了北京,北京的学校集聚了大量的鲁籍学生,这些鲁籍学生毕业之后有的步入官场,逐渐成为北京军政界不可忽视的群体。 从事体力劳动的山东人则是下层群体。大批失去土地的山东农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北京谋生,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北京作为近代消费城市的特征使得这些身无分文的山东移民只能选择体力劳动来维护他们的自身生存。 由此,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初步的印象,近代山东人向北京持续不断地移民,是自然与社会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山东移民在北京具有庞大的数量和复杂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巨大的社会能量。 山东人向北京的常态性迁移较之于山东移民“闯关东”现象有很大的差别。山东人入京现象的成因、变化和影响都有哪些独特的动机?他们对转换生活空间又持有怎样的期待呢? 在北京当地人(实际上他们当中很多人也是外来移民的后代)看来,这些移入北京的山东人仍然是“客民”。商业的竞争、政治上的倾轧以及本地人的排外观念都对旅京山东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旅京山东人在北京的适应过程也是充满曲折的。他们在北京如何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 旅京山东人几乎分布于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常年在北京生活,有的人终生未再返回故土,然而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却又是十分厚重的。旅京山东人利用同乡关系结成了一种极有韧性的社会网络--同乡网络。这种网络的构成和扩大为旅京山东人跨阶层、跨行业地寻求利益共识,表达共同呼声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网络并不是处于无限制扩大的状态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下也有选择和排斥。那么,旅京山东人又是以何种标准来相互认同的呢? 旅京山东人并不是单向的索求者,他们在各北京的行各业中谋生发展,客观上为北京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留下了山东人的深深足迹。那么怎样看待旅京山东人对北京近代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呢?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旅京山东人在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空间里上演了种种生动的历史活剧。在涉及山东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如在民国初年收回青岛和威海卫问题、解决临城劫案等事件中,旅京山东人都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家乡安危的忧虑是促成旅京山东人投入这场爱乡、爱国运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他们是如何借助北京这一特殊城市空间对家乡事务发挥影响?又是如何处理家乡认同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呢? 问题的产生引发笔者探索“近代旅京山东人”这一主题的兴趣。笔者决定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和整个民国时期,即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为考察时段,将这一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旅京山东人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方法,通过对多种史料的解读,来动态而完整地再现旅京山东人的历史风貌。 全文除了导言和结论,共有六章: 第一章“北望燕赵,南览齐鲁--近代山东人进京概况”。本章分析近代山东人的迁移入京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并结合京鲁之间的地缘关系和北京的城市特征来说明北京何以能大量吸纳山东移民。 第二章“从会馆到同乡会--旅京山东人的同乡组织”。近代,随着山东人在北京的聚集,成立同乡组织成为必然。山东人最初在北京成立了传统的同乡组织--会馆。清末以来,由于社会形势变化以及移民数量的增加等因素,现代性的同乡组织--同乡会开始出现。同乡组织在旅京山东人中具有重要凝聚作用。 第三章“近代北京的山东商帮”。山东商帮是旅京山东人群体中比较有稳定性的一个部分。山东商帮在北京的经营业务与他们的籍贯有明显的关联,展现出同业即同乡的特征。山东商帮在北京的长期发展,彰示了旅京山东人在北京如何取得经济地位,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地位的历程。山东商帮对近代北京商会的长期把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业之间的竞争使得同乡网络在经济利益面前被弱化。 第四章“北京与山东的互动:旅京山东人的推力”。旅京山东人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尽管他们进入北京的途径不同,社会地位和职业分工也不同,但他们都对北京的城市发展起到了程度不等的作用。本章把王懿荣、宋哲元、赵登禹和时传祥纳入到一个研究视野中。形象地阐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旅京山东人对北京城市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旅京山东人虽然身在北京,但是仍然关心家乡事务,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家乡事务发挥作用或施加影响。北京这个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城市为他们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特定情况下,旅京山东人起到了沟通家乡与中央的作用。 第五章“清末旅京山东人同乡网络的整合--以莱阳民变为背景”。清末时期,旅京山东人的地方利益意识普遍上升。在中央权威严重下降的时期,旅京山东人表达了对清政府加强控制地方的不满。本章以莱阳民变为背景,可以看出旅京山东人在政治上所构成的网络与发挥的作用。 第六章“爱乡与爱国的统一--以青岛和威海卫交涉为背景”。本章叙述旅京山东人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活动,展现了旅京山东人如何通过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空间,实现了爱国与爱乡的统一。
其他文献
郭嵩焘(1818—1891)是我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也是一位在晚清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通过对中外关系的深入思考,郭嵩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外交思想,并以此思想指导具
在历史上,西伯利亚对于俄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18世纪,在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商人群体则是不可忽视的。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当社会出现冲突、矛盾、动乱甚至危机时,还是国泰民安时,谣言或类谣言都会应运而生。两汉时期,社会上便流传、弥漫着大量谣言性
任何伟大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经历着新旧社会的更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
自英租界在天津划定之后,大搞市政建设,吸引着大量富有华人来此入住。华人在租界屡遭不平等待遇,所以在国民政府收回租界之前,华人只能通过参政活动来改变自身的地位。所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