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P致病基因定位于Xp11.3-q21.31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Ichthyosis follicularis,atrichia and photophobia syndrome,IFA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非瘢痕性无毛发或毛发稀疏,严重畏光及毛囊性角化过度为三大特征性表现。IFAP初始被提出为X连锁的隐性遗传方式,近年,随着具有IFAP典型症状的女性患者的相距报道,IFAP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具有遗传异质性被提出。该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楚。本文报道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最大的IFAP家系。   该家系中成员五代共51人,健在者47人,患者11人,符合X连锁的遗传方式。先证者为一男性,11岁,严重受累,临床表现包括泛发钉突状毛囊突起,完全性先天性无毛发,严重畏光,角化过度,生长发育迟滞,智力低下,指间关节过伸,甲营养不良等多系统累及。临床受累的女性仅表现为局部头发稀少或缺失,角化过度,甲营养不良,鱼鳞病样皮肤改变和皮肤干燥,部分损害沿Blaschko线呈线状排列。   首先选用覆盖X染色体全长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初步定位,再根据NCBImapview数据库信息合成X染色体上加密微卫星标记引物,以证实连锁并进行精细定位。通过Linkage软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两点参数分析,并由单体型的构建确定致病基因区域的上下界。   两点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DXS1003处获得最大LOD值3.25(θ=0.00)。单体型分析将IFAP致病基因定位于DXS8083和DXS1222之间,约11.4cM(sex-ave)的区间。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的致病基因首次在一中国家系中定位于Xp11.3-q21.31,约11.4cM(sex-ave)的区间。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时期,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充分开展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多经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为SPN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方法:收集60例直径≤3㎝SPN患者,所有病历均行多层螺旋CT(MSCT)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与
“听说读写评一体化作文教学方法”,能融各种能力训练为一炉,充分体现了“激发兴趣、激动情感、激起气氛、激活思维、激励创造”的激发式教学原则,能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举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山区语文教学却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如何打造一堂有效的课堂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山区分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凝聚力和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极其严格的学科,很多学生表示数学是自己学习生涯中的“拦路虎”,因为数学学科的严谨和难易程度导致学生无法领略到它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