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Ichthyosis follicularis,atrichia and photophobia syndrome,IFA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非瘢痕性无毛发或毛发稀疏,严重畏光及毛囊性角化过度为三大特征性表现。IFAP初始被提出为X连锁的隐性遗传方式,近年,随着具有IFAP典型症状的女性患者的相距报道,IFAP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具有遗传异质性被提出。该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楚。本文报道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最大的IFAP家系。
该家系中成员五代共51人,健在者47人,患者11人,符合X连锁的遗传方式。先证者为一男性,11岁,严重受累,临床表现包括泛发钉突状毛囊突起,完全性先天性无毛发,严重畏光,角化过度,生长发育迟滞,智力低下,指间关节过伸,甲营养不良等多系统累及。临床受累的女性仅表现为局部头发稀少或缺失,角化过度,甲营养不良,鱼鳞病样皮肤改变和皮肤干燥,部分损害沿Blaschko线呈线状排列。
首先选用覆盖X染色体全长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初步定位,再根据NCBImapview数据库信息合成X染色体上加密微卫星标记引物,以证实连锁并进行精细定位。通过Linkage软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两点参数分析,并由单体型的构建确定致病基因区域的上下界。
两点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在DXS1003处获得最大LOD值3.25(θ=0.00)。单体型分析将IFAP致病基因定位于DXS8083和DXS1222之间,约11.4cM(sex-ave)的区间。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的致病基因首次在一中国家系中定位于Xp11.3-q21.31,约11.4cM(sex-ave)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