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约束聚变靶瞄准定位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试验是通过多束高能激光轰击目标靶来实现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历二十年,而最新的神光Ⅲ靶场系统已通过了863预研,目前已经丌始对原型装置进行设计。原型装置靶放置于直径2.4m的球心,定位精度在30gm以内,8束激光要以45°角入射并且要准确的引导至靶的指定位置。靶瞄准定位系统是整个试验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是确定靶场基准坐标系,通过坐标传递,监测目标靶的位置和姿态,确保高能激光准确的击中靶心。靶和激光光束的监测精度将直接影响打靶的成败。本文对靶瞄准定位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 本文提出了靶定位的基本流程,开发了新的靶瞄准定位系统。设计并制造了具有自准直功能的显微监测仪(MMI)、激光靶传感器(LTAS)、标准定位靶。通过三台监测仪和标准定位靶建立靶场的正交坐标系,用激光靶传感器完成靶的空间位置监测定位和激光弹着点的定位。监测仪的自准直功能用于靶场坐标系的建立和标准定位靶姿态监测,低倍率大视场显微系统用于大范围搜索目标靶并进行粗定位,高倍率显微系统用于靶的精密监测和定位。传感器的设计采用了光学共轭原理,避免了激光对靶的直接辐照,消除了光点变形以及激光散射等现象对激光定位的影响,提高了激光引导的精度。该传感器能同时对靶和激光束进行监测引导,使引导过程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监测。三台监测仪的瞄准定位误差为±3.5μm,准直误差优于±1”,激光靶传感器的综合瞄准定位误差为±3.8μm,达到了设计要求。 监测仪和传感器均采用高精度CCD采集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精确的计算出被测物空间位置。经过对比分析,采用Canny算子对中值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运用空间矩亚象素细分技术使定位精度达到亚像素,最后运用最小中值二乘法滤除局外点,再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圆形目标,实现了高精度的位置计算。 实现了基于客户端一服务器端模式的网络通讯结构。采用Socket技术建立了靶监测控制FEP,通过创建数据包的方式与控制FEP进行通讯。数据包支持各种数据类型,通过缓存压缩后发送或者接收。定义了数据的包头形式,实现了数据包的创建、发送与接收功能。
其他文献
论文在全面分析这类产品特点的基础上,以摩托车覆盖件快速开发作为应用对象,深入研究了以反求工程(RE)和快速原型制造(RP/M)作为核心技术的复杂曲面产品快速开发模式。
基于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模式的网络化制造系统是一种实现区域、行业及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及协同商务的信息平台。采用该平台能促进企业间制造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
近几年,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硅纳米线由于其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质,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使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硅纳米线的导热系数进行了研究,原子间采用Sti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