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与企业形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众媒介的公共性为视角,研究了大众媒介对企业形象呈现的特点以及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并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受众对大众媒介呈现企业形象的控制。具体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以人的关系存在和人的价值存在为研究起点,探讨了形象的起源,研究了形象的定义及客体形象对客体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形象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1、形象起源于人的关系存在和人的价值存在;2、提出了基于传播学的形象定义:形象是指客体价值对主体意识的显现;3、客体形象对客体的影响为:在主体存在需求的前提下,客体形象影响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建立与否;4、企业形象是指企业价值对消费者和社会的显现;5、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为:在社会制度层面和市场关系层面,企业形象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存在状况。第二章以社会的公共性和人的公共性需求为研究起点,探讨了大众媒介的起源,并以此为基础,对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进行了界定与研究。研究结论为:1、将“接受性”引入公共性研究,基于此,把“公共性”界定为:对不定多数人具有的可接受性。并提出了公共性的四种类别:具有正价值的公共性,具有负价值的公共性,既可能具有正价值又可能具有负价值的公共性,具有零价值的公共性;2、大众媒介起源于社会公共性事物的存在与个人的公共性存在;3、大众媒介的公共性是指大众媒介对不定多数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可使用性。大众媒介的公共性包含有三个层面:信息层面、利益层面和媒介层面;4、大众媒介的存在是一种公共性的存在。第三章以大众媒介的公共性及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为基石,探讨了大众媒介对企业形象呈现的特点与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大众媒介对企业形象呈现的特点是大众媒介向不定多数社会成员呈现企业形象,即使企业形象具有了公开性、在场性和当前性;2、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市场关系层面。在该层面上,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通过影响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来影响企业的社会存在状况;二是社会制度层面。在该层面上,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通过引发公众舆论来影响企业的社会存在状况。第四章以公共性为视角,即以大众媒介的公共性、政府的公共性和企业的公共性为视角,探讨了政府、企业及受众对大众媒介呈现企业形象的控制。研究结论为:1、受众控制或决定了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而大众媒介的存在是一种公共性的存在,因此,受众控制或决定了大众媒介的存在,基于此,受众对大众媒介的控制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控制;2、基于政府的公共性本质和企业的公共性,政府或企业对大众媒介控制的背后是受众的控制,即受众的控制是第一位的、间接的,政府或企业的控制是第二位的、直接的。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奏响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最强音。相比于国家治理中的众多问题,大股东利益输送似乎是一只微小的
以RV传动为基础,机器人用RV减速器因其传动比大、回差小、体积小、寿命长等优点,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这种高精度减速器的动态特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尚显不
干部教育培训是当前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及其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将
如今工厂中的很多设备,例如大型的加工机床、全自动的产品生产线等等,都是由大型的电动机驱动的,而电动机属于感性负载,由于感性负载的特殊性质,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功
近年来,频发的会计丑闻不断拷问着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但误导了投资者,影响投资者的正常决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经临床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治
目的了解法医本科生组织病理技术教育前后对法医病理技术的认识、需求和认知程度,尤其是与基层法医相关的标本固定、组织切片和染色的态度及其影响,以调整和指导法医病理学的
目的研究微波联合西药活性银离子抗菌凝胶Ⅰ型(商品名:银尔舒)治疗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的20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微波联
自发性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进展快等临床特点,本文介绍了自发性脑室出血病因及病理生理情况,并分别详述了原发性脑室出血与继发性脑室出血的
目前小城镇发展已被提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学者们从经济、环境、规划等角度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大多都忽视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建设对小城镇发展的巨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