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东北水稻灌区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为降低水体富N等级和减少稻田氮肥施用量,本试验使用绿色吸附材料——生物炭,通过吸附富氮模拟溶液制备为氮负载生物炭,于2019年和2020年向土壤中施用定量氮负载生物炭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以字母“IF”表示)与干湿交替灌溉(以字母“IA”表示),副区为1个对照与4种不同量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配施处理,具体设置为常规施肥处理、
【基金项目】
: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XLYC19020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0907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东北水稻灌区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为降低水体富N等级和减少稻田氮肥施用量,本试验使用绿色吸附材料——生物炭,通过吸附富氮模拟溶液制备为氮负载生物炭,于2019年和2020年向土壤中施用定量氮负载生物炭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以字母“IF”表示)与干湿交替灌溉(以字母“IA”表示),副区为1个对照与4种不同量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配施处理,具体设置为常规施肥处理、添加1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并减氮1/4、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并减氮1/4、添加1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并减氮1/2、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并减氮1/2五个副处理,对盆栽田面水与末期土壤NH4+-N和NO3--N浓度、SPAD值、根系形态、株高、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吸磷量进行监测或测定。结果表明:(1)氮负载生物炭耦合减氮处理可降低田面水氮素径流损失风险。在水稻移栽后一周内,减施氮肥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降低田面水NH4+-N浓度15.44%~43.62%,从而降低田面水NH4+-N高浓度时期的径流损失风险。在IA条件下,减施氮肥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可降低全生育期田面水NO3--N平均浓度18.76~25.19%,降低了全生育期NO3--N径流损失风险。(2)氮负载生物炭耦合减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具有一定影响。株高、分蘖与SPAD值可反映出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由于氮肥的充足供应,水分胁迫抑制了水稻株高的生长,IF的水稻株高高于IA,但在减施1/4氮肥条件下,无论添加10 t/hm~2还是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IA的水稻株高都不低于IF。说明减施1/4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在干湿交替稻田中更有利于水稻植株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试验发现,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施氮肥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的最高、最终分蘖数出现显著降低,说明氮负载生物炭还无法弥补因减氮造成的水稻分蘖数的不利影响,影响水稻穗数,从而影响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在添加高量氮负载生物炭时(20 t/hm~2),即使减少1/4施氮量,也不会对水稻叶片SPAD值造成影响,不影响水稻的正常光合作用。(3)氮负载生物炭耦合减氮处理可实现水稻稳产。虽然减氮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对水稻穗数存在不利影响,但减少1/4氮肥添加10 t/hm~2或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提高了水稻穗部干物质量分配比,更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向穗部的有效转运。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少1/4氮肥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处理穗部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经通径分析发现,氮负载生物炭后期释放铵态氮通过提高水稻根表面积与籽粒结实率,是保障产量稳定的关键路径。此外,由于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具有众多储水空间,减少1/4氮肥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可稳定提高水分生产率。(4)氮负载生物炭具有解吸补偿效应。在水稻生育后期,由于氮负载生物炭的解吸补偿效应,添加10 t/hm~2或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可在减少1/4施氮量条件下,提高IA下追肥后期极低的NH4+-N供应。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少1/4施氮量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使水稻根系的各项形态指标略有提高,从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面保障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同时达到了减施氮肥的目的。在对水稻各器官吸氮、吸磷量的计算后发现,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少1/4氮肥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仅仅会显著降低水稻叶部吸氮量,对吸磷量无显著影响,可在减施1/4氮肥时补充氮磷供应。(5)氮负载生物炭可实现富营养水体资源化利用。氮负载生物炭不仅可以降低富营养水中30.8%含氮量,而且在减施1/4氮肥条件下,添加10 t/hm~2或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还可提高休耕期浅层水稻土中NH4+-N与NO3--N含量,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综上,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相较于常规施肥,减少1/4氮肥施用量同时添加20t/hm~2氮负载生物炭不仅有望净化灌区富营养水,降低稻田田面水氮素径流损失风险,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向穗部的有效转运,还提高了水分生产率,补充了土壤氮库,有利于实现氮素资源在灌区空间上的平衡。本研究对东北地区水稻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小型水利工程是我国各地维护水利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在加大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同时,现有预算定额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和不符合工程实际的地方,已不能满足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快速准确的编制符合小型水利工程特点的专用预算定额已十分迫切。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工程预算定额缺失及编制过程耗时费力、子目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依据施工现场测定的典型工序定额消耗量,结合现行的
为了确定自动滴灌条件下温室葡萄适宜灌水上下限,为温室葡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2020-2021年以5年生玫瑰香为供试材料在日光节能温室开展葡萄控水试验,利用TDT自动灌溉系统,在萌芽展叶、开花坐果、果实膨大、成熟落叶四个生育期分别设置不同的灌水上下限处理。对不同水分处理下,葡萄生长、生理、品质、产量、耗水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葡萄植株的主蔓长度、茎粗、叶面积指数都随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水分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大豆耗水和生长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机制对北方平原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和保障大豆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辽宁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利用地下水模拟系统设置4种地下水埋深处理(1m(D1)、2m(D2)、3m(D3)和4m(D4)),基于2年田间试验,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双作物系数法分析探讨了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对大豆耗水规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对提高水稻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叶绿素含量是精准农业重要的监测因素,其含量对水稻的健康状况、农业灌溉与调控施肥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成像高光谱技术和无人机遥感的发展与应用,使用定量遥感技术精确获取水稻叶绿素含量信息成为可能。为探索有效的水稻叶绿素含量光谱特征(Chlorophyll specific spectral features,CS
输水管道由于材料老化、失于养护和安装或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泄漏现象频繁发生,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负压波法凭借其反应速度和灵敏度等优势已成为泄漏检测领域的主流,但负压波法在泄漏辨识性和泄漏检测精度上仍存在不足,同时了解管道泄漏压力的瞬时变化特征对研究负压波法的原理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清河水库输供水管线为研究对象,运用相似准则对其缩放,开展水工试验。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模
在我国,季节性冻土面积广阔,约为51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3.5%。季节性冻土冬季冻结春季融化,土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整体强度下降,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给此类地区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地基内部加筋,可以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增强地基的稳定性。本文对沈阳地区粉质粘土加筋结构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加筋对冻融后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5个可控水平,分别进行了25组冻融和三轴试验,测定了冻融后的土体含
近年来,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及水资源短缺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在玉米生产系统中,耕地质量下降引起降雨和外源肥料利用不充分影响了玉米的水肥利用。为了确保农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玉米生产系统产量安全的同时,利用生物炭达成双碳目标并优化水肥资源的利用,本试验以提高土壤水肥与玉米产量为目标,以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田间自然陈化第1年、第2年、第5年和第6年的生物炭在6 t·hm-2
玉米种子萌发容易受到干旱和盐碱等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的影响,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和农业领域,采用LF-NMR研究玉米种子在胁迫环境下的萌发状态,不仅可以快速无损监测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水分迁移,还可结合智能算法,通过少量样本核磁数据预测大规模种子发育状况,为干
辉发河流域位于东北黑土区东南部,具有典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地形、气候特征,流域内季节变化明显,年内土壤侵蚀差异显著,年际间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连续性。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土壤侵蚀特征,选取辉发河流域西南部的吉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流域内典型沟道集水区和吉兴水土保持监测场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季节变化土壤侵蚀差异和坡-沟侵蚀关系,揭示土壤侵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与连续性。通过对流域内不同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植被冠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着作物植被光合、呼吸、蒸腾和碳循环等生态过程。为了利用温室葡萄叶面积指数准确、客观地掌握葡萄的生长动态信息,及时采取科学的温室葡萄生产修剪管理和水肥管理措施,针对目前基于表型监测信息进行叶面积指数反演领域中存在的实用性差、作物类型少、缺少全生育期的长期验证等问题,为了利用温室葡萄叶面积指数准确、客观地掌握葡萄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