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森林臭氧(O3)动态变化特征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bo69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置的4个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O3数据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2014-2019年O3数据为依据,结合中国天气网和森林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的气象数据;同时利用手持O3气体监测仪获取不同植物种植组合内O3浓度数据。旨在确定北京市不同区域O3浓度背景值和分布特征,以此作为参考探究城市森林内外O3浓度变化特征,阐明影响O3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探究北京城市森林不同植物种植组合O3浓度差异及原因,为北京市树种合理配置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市2014-2019年O3年均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2019年(60.71±8.06μg/m3)>2018年(59.93±9.12μg/m3)>2017年(58.82±9.02μg/m3)>2015年(57.43±10.16μg/m3)>2016年(56.59±9.10μg/m3)>2014年(56.52±11.69μg/m3)。O3浓度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α=0.05,P<0.05):东北部(68.27±8.43μg/m3)>西北部(63.88±6.66μg/m3)>西南部(58.01±7.55μg/m3)>东南部(57.16±3.84μg/m3)>城六区(53.93±9.02μg/m3)。O3浓度季节变化呈“倒U型”趋势,即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浓度最低,其中夏季的峰值出现在6、7月。(2)北京市大部分监测点植被区O3浓度年均值(70.40±1.27μg/m3)比非植被区(59.54±2.25μg/m3)高15.55%。但延庆区监测点植被区(京西北八达岭)O3浓度年均值(58.04±3.96μg/m3)比非植被区(延庆镇)(65.35±3.33μg/m3)低11.19%。比较夏季和冬季O3浓度差异发现植被区均大于非植被区。(3)北京市不同污染程度区域城市森林O3浓度分布特征为从远郊到市区递减:远郊山地森林区—松山自然保护区(86.36±36.17?g/m3)>近郊浅山林区—西山森林公园(74.75±48.42?g/m3)>近郊森林湿地区—大兴南海子公园(60.16±25.52?g/m3)>中心城区—朝阳公园(57.47±39.47?g/m3)。远郊山地森林区是中心城区的1.50倍。城市森林内部O3年均浓度值比森林外部高1.0719.09μg/m3(除朝阳公园和朝阳农展馆监测点观测数据外)。各监测点林内外O3年均浓度值比较结果分别为朝阳农展馆(林外)(60.42±33.89μg/m3)>朝阳公园(林内)(57.47±39.47μg/m3)、西山公园(林内)(74.75±48.42μg/m3)>北京植物园(林外)(65.68±30.63μg/m3)、南海子公园(林内)(60.16±25.52μg/m3)>亦庄开发区(林外)(59.09±29.91μg/m3)和松山(林内)(86.36±36.17μg/m3)>延庆镇(林外)(67.27±28.04μg/m3),即林内O3年均浓度值是林外1.021.28倍。(4)环境O3浓度变化易受风速、温度和湿度影响。环境O3浓度与风速(林内:P=0.000,r=0.673;林外:P=0.000,r=0.735)和温度(林内:P=0.000,r=0.810;林外P=0.000,r=0.791)显著正相关;而其与相对湿度(林内:P=0.000,r=-0.740;林外P=0.008,r=-0.502)显著负相关。林内O3浓度变化比林外更易受气象因素影响。(5)环境O3浓度与PM2.5、NOX和NAI浓度相关。城市森林内O3浓度与大气污染物PM2.5(P=0.000,r=-0.431)和NOX(P=0.000,r=-0.564)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NAIC呈正相关(P=0.000,r=0.154)。(6)2019年3-10月北京市大兴南海子公园中26种不同植物种植组合O3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呈现为一致的“单峰型”变化趋势。一般在14:00和16:00达到日浓度峰值。O3浓度月变化趋势为9月>8月>7月>6月>5月>4月>3月>10月。复层林内O3浓度显著大于纯林,具体排序为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复层林(针阔灌)<阔叶纯林<阔叶混交林<复层林(阔灌)。不同植物种植组合O3浓度范围为(149.02±35.80)μg/m3203.14±43.36μg/m3,其中复层林(阔灌)内O3浓度是针叶纯林的1.36倍。
其他文献
生物乙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多种以乙醇为原料的生产工艺提供了便宜丰富的原料来源。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利用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能量密度航空燃料的新工艺,以乙醇为原料,获得了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胡桃楸幼苗生长的影响,本文以辽东山区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开放式增温系统,分别设置CK处理(增温0℃),T1处理(增温2℃)和T2处理(增温4℃),从幼苗移栽后到生长季结束,监测整个生长季内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同时逐月测定不同增温处理下胡桃楸幼苗的光合特征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幼苗存活率、株高、地径和
致密油储层水平井进行压裂后会形成主、次裂缝复杂交错的缝网,而不同次裂缝缝网展布形态及次裂缝参数对压裂后开发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压裂水平井不同次裂缝形
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寻找一种或多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极其重要。正丁醇是一种可以通过发酵法制取的生物质燃料,因为正丁醇分子中含氧能够促进燃烧,可以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另外废气再循环(EGR)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NO_X排放的净化手段。因此本文将在EGR氛围下研究汽油和正丁醇在不同的混合方式下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试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EGR氛围下正丁醇汽油预混直喷(混合燃料直喷GND
到目前为止,有机相变储热材料(尤其是固液相变材料)由于其高的储热密度和低成本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其存在热传输速率慢、易泄露等缺点,限制了在相变储热领域的实际应用。因此
氯磺丙脲是一种口服磺脲类药物,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长效降糖药。目前国内外均很难查阅到氯磺丙脲固液相平衡及结晶工艺的相关数据。本文展开对氯磺丙脲的固液相平衡及结晶工
天然更新是森林系统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辽东山区次生林乔木幼苗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次生林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本研究依据4hm2固定监测样地2017年木本植物调查数据,2018-2019年多次幼苗调查数据,并结合生境因子数据,对样地内乔木幼苗组成及其季节动态、乔木幼苗阶段相对于其他发育阶段树种的空间格局和种间关联性,以及乔木幼苗季节存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乔木幼苗组成及
α,β-不饱和醛作为一种高反应活性分子,已经被广泛用于多种催化转化中。然而在不对称合成中,将α,β-不饱和醛的γ位催化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官能团化仍然是一项高难度的
抗生素作为一类抗菌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人类医学和兽医学中,以治疗许多传染性疾病。但不加区分地施用抗生素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产生影响。而土霉素(Oxytetracycl
碳氢氮硫元素广泛存在于煤炭、石油、化工产品、粮食以及土壤中。准确测量这些元素的含量,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元素的含量通常采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