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国设立了民族院校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同时也在普通院校进行培养,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也许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态度。因此,对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认同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民族政策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相关民族教育政策的态度。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和认同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族际态度等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探讨了民族认同在族际关系中的作用;调查了大学生对现行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态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一选取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的666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以及族际态度上的差异,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对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处在不同类型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族际态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比例差异不会影响到刻板印象和外群态度;(3)民族认同在族际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二访谈了30名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国家设立民族班、民族院校以及民族优惠政策的看法,发现其中的利弊。访谈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优惠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2)设立民族班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并且可以针对薄弱基础因材施教,有利于民族团结;但同时也会被扣上民族生的帽子被认为是能力比较低,感到被歧视,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日益疏远,任课老师会差别对待,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专业选择受到限制;(3)民族院校方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弘扬和保存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促进民族团结;但是在就业时容易受到歧视,并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身份,不同民族间使拉帮结派现象严重,不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汉族学生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4)民族优惠政策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反应,优惠政策分配不合理,民族身份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身份,降低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信心。研究三以97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在研究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考察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对民族优惠政策的态度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总体上比较支持现行的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2)对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优惠政策的利弊问题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态度。基于三个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没有差异;(2)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刻板印象、族际态度上没有差异;(3)民族认同在族际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4)大学生对国家设立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持有积极的支持态度,但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