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族际态度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国设立了民族院校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同时也在普通院校进行培养,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也许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态度。因此,对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认同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民族政策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相关民族教育政策的态度。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和认同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族际态度等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探讨了民族认同在族际关系中的作用;调查了大学生对现行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态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一选取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的666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以及族际态度上的差异,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对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处在不同类型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刻板印象、族际态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比例差异不会影响到刻板印象和外群态度;(3)民族认同在族际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二访谈了30名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国家设立民族班、民族院校以及民族优惠政策的看法,发现其中的利弊。访谈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优惠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2)设立民族班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并且可以针对薄弱基础因材施教,有利于民族团结;但同时也会被扣上民族生的帽子被认为是能力比较低,感到被歧视,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日益疏远,任课老师会差别对待,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专业选择受到限制;(3)民族院校方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弘扬和保存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促进民族团结;但是在就业时容易受到歧视,并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身份,不同民族间使拉帮结派现象严重,不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汉族学生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4)民族优惠政策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反应,优惠政策分配不合理,民族身份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身份,降低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信心。研究三以97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在研究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考察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对民族优惠政策的态度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总体上比较支持现行的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2)对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优惠政策的利弊问题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态度。基于三个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没有差异;(2)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刻板印象、族际态度上没有差异;(3)民族认同在族际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4)大学生对国家设立民族班、民族院校、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持有积极的支持态度,但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弊端。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是我国英语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不甚理想。从已有的研究发现,不少学者、教
介绍了朗诗·国际街区外围护结构、室内空调系统、能源供给系统的设计.采用顶棚辐射系统加置换新风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室内温湿度要求.进行了全年逐时动态负荷模拟以优化系统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转向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课程管理模式。国家赋予学校和
边路进攻是指在对方半场两侧发起的进攻,它是整体进攻战术的主要手段之一。边路进攻能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拉开对方的防线,并且边路防守人数相对较少,空间相对较大,便于形成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并日益普及,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络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研究具
目的:通过采用不同持续时间低氧后训练的大鼠低氧训练模型,研究低氧、训练以及低氧训练对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
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和“农远”背景入手,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教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