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滤-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回用实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镀行业耗水量大,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大量电镀废水的任意排放已经造成了局部地区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废水排放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限制了电镀行业进一步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以某电镀厂二级处理后排放的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砂滤-超滤-纳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电镀废水回用。通过考察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砂滤、超滤、纳滤等不同单元对电镀废水的处理的效果以及最终出水水质,评述各单元及整套工艺在电镀废水回用方面的经济与技术上可行性的大小。   砂滤可以有效的拦截废水中包含大量SS,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作用则很小: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率均先随着时间的延长、过滤流量的增大而开始变大,继而又有变小的趋势;过滤流量0.7m3/h和持续时间为4h,砂滤对SS的平均去除率在85%左右,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则不明显,始终维持在9.5%,对重金属离子的几乎无去除作用;对胶体颗粒物的有效拦截可以防止后续超滤膜堵塞和污染,增强其分离性能,延长其清洗周期。   超滤单元着重研究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超滤对有机物、TDS、浊度、色度、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面,超滤对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由过滤作用和膜表面形成的凝滞层的吸附作用引起;二级排放电镀废水COD平均去除率为30%;对TDS的去除主要依靠一部分离子粘附在胶体颗粒物上被截留去除,因而去除率很低,仅为5%左右;对浊度的去除率很高,平均去除率达到98.5%,出水中的浊度值均在0.2NTU以下;电镀废水的色度主要由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以及一些有机物引起,超滤对这种色度的去除效率低下去除率小于10%。超滤出水满足后续纳滤膜对进水的水质要求。   纳滤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单元,可以去除废水中残留绝大部分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本单元研究侧重于探索操作压力、进水pH、回流比等因素对产水水质水量的影响,同时研究纳滤浓缩水适当的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0.5m3/h,进水pH为6~8,浓水回流比为1时,操作压力0.6MPa时,纳滤系统对总Cr、Ni2+、Cu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1%、98.3%、98.7%,对COD、TDS去除率分别达到92%和97%,产水pH始终维在6.5~7.5之间;产水水量为l0.20m3/h,回收率为40%;本实验采用铁氧体法对纳滤浓缩水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当pH12、投加量2mg/L、和投料比12的条件下,出后水中的总Cr、Ni2+、Cu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7mg/L、0.03 mg/L、0.45 mg/L,基本上可以达到电镀废水的国家排放标准,回用成本仅为3.68元/t。
其他文献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在人才培训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设计,旨在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化培训管理,解决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周期长、成本大、效果不连续、场地等问题,同
本研究对太原岩溶冷、热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尤其是对热水进行了迄今最新最系统的一次调查、采样及测试工作,并深入分析了太原岩溶热水资源的形成机制。论文首先通过研究区地质
学位
假如我是校长,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最有用,而英语这门学科最没有用.rn学生不好好学习道德与法治,就分不清善恶美丑,在生活中就会不讲规矩.如果人们都不讲究社会公德,也
期刊
以C6H8O7·H2O(A.R.)、Mn(CH3COO)2·4H2O(A.R.)以及LiOH·H2O(A.R.)为原料,通过低温固相法合成尖晶石相LiMn2O4的前驱体,然后通过煅烧制备了尖晶石相纳米LiMn2O4颗粒。系统研究了不同的工艺
粪便污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含氮浓度高的特点,与相对低浓度的生活污水进行合并处理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做法,但实际运行中粪便污水的高浓度水质往往给生活污水处理厂带来各种不
关帝庙煤田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关帝庙镇和高铁新区境内,面积116.08km2.通过分析该区三侧向电阻率、自然伽马和人工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形态组合特征,对该井田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
本文采用反应热压(RHP)制备工艺,利用Ti、Al、TiO2以及Nb2O5粉末之间的放热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Nb2O5强化Al2O3/TiAl复合材料。借助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
由于挥发性有机物(VOC)对全球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VOC排放的估算近年来已经成为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森林作为全球最重要的VOC排放源,对
基于CALPHAD方法建立的多组元体系热力学数据库是材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准确的二元和三元体系实验数据和热力学参数是构建可靠的多组元体系热力学数据库的重要基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