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风靡海内外。然而近几年国内因一些夸大效果的太极拳演练视频和个别“太极大师”的负面行为,少数民众受影响对太极拳的健康干预效果产生了质疑。太极拳在国外属于新兴引进运动项目。以美国为例,接触练习太极拳人数在200万左右,但是近十年美国练拳总人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总人口的1.3%下降到1.1%。国内外民众缺乏正确途径和科学数据了解真实的太极拳健康干预功效。如何让国内外民众自发自觉“信太极拳、练太极拳、推广太极拳”,走太极拳健康干预的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旳可靠途径。太极拳健康干预现代化,需要用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视角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一是验证太极拳健康干预结果有效;二是验证太极拳健康干预过程安全;三是太极拳健康干预研究进一步精细化。解决这三个问题不能空中楼阁,需要立足确实案例。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干预是一个合适的着手点和立足点。慢性心衰是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我国慢性心衰患者人数约在400万,患者五年内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同。我国心脏康复起步较晚,现阶段急需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前提下,寻找受试者依从性好、群众基础好、便于推广的运动康复项目。太极拳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柔和缓慢、群众基础深厚,符合慢性心衰患者久病体弱、运动耐力差的身体特点。本研究拟从四个部分着手,探索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健康干预结果有效性、过程安全性和研究精细化。第一部分:太极拳健康干预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的META分析目的:探讨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健康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和筛选国内外太极拳健康干预慢性心衰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对纳入数据进行处理和软件分析。结果:系统检索5个中英文数据库,最终纳入17篇文献。太极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MD=40.55;95%CI[37.57-43.52];P=0.003)、生活质量(MD=-8.32;95%CI[-8.79,-7.85];P<0.00001)、左室射血分数(MD=7.85;95%CI[4.57-11.13];P<0.00001)、脑钠肽(MD=-11.32;95%CI[-15.36,-7.28];P<0.00001)和峰值摄氧量(MD=1.60;95%CI[1.01,2.19];P<0.00001)有更好的康复疗效;与常规运动组相比,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MD=14.43;95%CI[9.34-19.52];P=0.02)、生活质量(MD=-2.10;95%CI[-2.75,-1.45];P=0.10)、脑钠肽(MD=-27.16;95%CI[-47.88,-6.43];P=0.01)和收缩压(MD=-6.99;95%CI[-7.96,-6.01];P<0.00001)有更好的康复疗效。结论:太极拳健康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有效,能够提升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建议今后进行进一步精细化的干预研究。第二部分:太极拳健康干预慢性心衰患者安全性的META分析目的:以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数量为指标,探讨太极拳健康干预过程的安全性,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太极拳健康干预过程的安全性。方法:用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数量表示安全性。采用META分析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和筛选国内外太极拳健康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提取安全性相关数据(不良反应),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软件分析。结果:系统检索最终纳入24个随机对照研究。太极拳干预过程中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与其他运动干预(RD=0.00,95%CI:[-0.02,0.02];P=0.84)或非运动干预(RD=-0.03,95%CI:[-0.06,0.00];P=0.08)无差异;一般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与其他运动干预(RD=0.01,95%CI:[-0.01,0.03];P=0.45)或非运动干预(RD=0.03,95%CI:[-0.00,0.07];P=0.07)无差异。相比非运动干预,练习太极拳能够明显降低慢性心衰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RD=-0.11,95%CI:[-0.20,-0.03];P=0.01)。结论:太极拳练习是安全的,太极拳作为一种慢性心衰康复辅助治疗选择是安全可靠的。不管是针对健康人群还是慢性心衰病患,太极拳练习都应该受到鼓励。第三部分:太极拳VS.有氧运动:健康干预慢性心衰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比较太极拳和有氧运动对健康干预慢性心衰患者的差异。方法:将招募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健康干预和低强度有氧运动干预两组,进行12周,每周3次,每次50分钟的运动干预。结局指标为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脑钠肽和不良反应,记录两组依从性。组间和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44例,最终完成试验为42例,其中太极拳干预组22例;有氧训练对照组20例(脱落2例)。太极拳和有氧运动干预前后患者运动耐力增加显著,两组间无差异(P=0.88);太极拳和有氧运动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两组间无差异(P=0.74);太极拳干预前后患者脑钠肽水平降低显著,两组间有差异(P<0.05)。整个干预过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健康干预有效安全,依从性高。建议今后的研究人员能够进行大样本、心功能分级层次多样、与医院直接合作监督、有充足随访期的太极拳随机对照试验。第四部分:不同剂量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健康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比较3组不同剂量太极拳健康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区别。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5天组(5次*30分钟/次)、3天组(3次*50分钟/次)和2天组(2次*75分钟/次)进行太极拳健康干预,干预时长12周。结局指标为6分钟步行距离、MLHF评分量表、脑钠肽、不良反应和依从性。采用T检验分析同一组内前后数据差异,采用方差分析3组间结局指标差异,3组不同干预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为53例(脱落3例),其中5天组16例(脱落3例)、3天组22例、2天组15例。运动耐量5天组和3天组前后结果增加显著(P<0.05);MLHF评分量表5天组和3天组干预前后结果改善显著(P<0.05);脑钠肽3天组和2天组前后结果降低显著(P<0.05)。影响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主效应因素是运动频率,影响血液指标的主效应因素为单次干预时间。结论:每周3天、每次50分钟左右、受试者微微出汗强度的太极拳健康干预剂量对慢性心衰患者比较合适。不建议该人群进行运动频率低、单次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每次干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天。本研究按照国际认可的META分析标准和随机对照试验标准,以科学试验数据为依据,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得出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健康干预有效、过程安全的客观结论,并进一步对太极拳和有氧运动健康干预效果和太极拳健康干预量效关系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