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仪式的现代性与民间传统——对于陕西关中地区紫石村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yili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成为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但人类学的研究侧重于文化研究、历史追溯、现象描述的角度,展现的是仪式古朴、奇异甚至神秘的特点,我们从社会学出发研究仪式,则是突出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从而体现出与传统、边缘或者文化的社会或群体关联体系。丧葬仪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历来为人类学之外的学者所以忌讳和疏落。人作为创造性的存在,由于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丧葬传统,它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应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节上丧葬仪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在多样化的丧葬仪式背后,总是透视出人类相同的行为习俗和精神信仰,隐含本土化观念意识和社会背影。随着农村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也在追赶和享受着现代性的丰富成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因素的嵌入也使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根植于农村社会的民间传统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农村社会进行着转型和变革。 本文之所以选择丧葬仪式,是因为这种传统仪式在现实农村社会中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全文通过叙述陕西关中一个村落社区的丧葬仪式与其生活世界的逻辑,展示现代性与民间传统的博弈和交融的事实,进而体现出民间传统中所蕴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秩序。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现我国主流社会思想对于传统丧葬文化主体性意识的缺失的现实,使得全社会摈弃旧式的文化观念,能够站在农村社会本位去思考仪式问题、认识农村社会,使我们对于丧葬仪式的认识更加完善。最终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既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指导实践。
其他文献
戴震作为18世纪清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戴震反对程朱理学的伦理观和社会观,并自己构建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社会理
农民集中居住是苏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也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但相比之下,苏南地区农民集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重组浪潮兴起,重组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出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
仓山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文化区。古代仓山文化为近现代仓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积淀。当前,国内关于古代仓山文化的研究为数不多,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不够。为了
受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个体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等方面影响,学生群体生活于相对封闭的校园之中,与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大学的学生,他们富有青春活力,但生活区域相对固定在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技术性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是技术人才的主力军,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储备,但由于学生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