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郊区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交往研究——以南宁市高校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个体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等方面影响,学生群体生活于相对封闭的校园之中,与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大学的学生,他们富有青春活力,但生活区域相对固定在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之中;他们热情活泼,生活的方式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有着渴望成长、拥抱社会的激情,也会需要个人的独立的空间。因此,他们与学校外面的社会交往、在学校内部的环境中交往、更与他们自身交往。这种交往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或者是更多的融入社会、或者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周围环境。这种不同的互动,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接触伴随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立足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本文选取南宁市五处不同地点的高校及校区对不同环境中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进行研究。随机选取五处院校及校区的同学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从社会交往的范围、社会交往的意愿、社会交往的方式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不同环境中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此次研究中使用了问卷法、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学生、老师的访谈验证以下假设:环境限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交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意愿受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与院校环境具有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环境中的高校在校大学生社会交往具有差别。其中,城市郊区的院校及校区内的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交往少于城市内部院校及校区内的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交往;城市郊区的院校及校区的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意愿低于城市内部院校校区的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意愿;城市郊区的院校及校区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方式进行社会交往的状况更为普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另外与他们所处环境也密不可分。在城市郊区的院校及校区,区域建设的滞后带来的区域发展缓慢是外在的客观原因,这种环境下致使在校学生处于更加封闭的环境之中;学校周围有限的公共交通线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校学生与学校外部环境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剧了在校学生的惰性,他们在社会交往时更多的是采取被动的形式、网络的方式。  把握现状、总结原因,在高校发展、学生培养中重视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完善学校基础建设,有利于帮助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学习需要更多的自觉与钻研,但更少不了学校与老师的帮助与引导。对他们而言,学习之外的成长亦是如此,更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为了大学生群体更好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适应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戴震作为18世纪清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戴震反对程朱理学的伦理观和社会观,并自己构建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社会理
农民集中居住是苏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苏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也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但相比之下,苏南地区农民集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重组浪潮兴起,重组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出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
仓山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文化区。古代仓山文化为近现代仓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积淀。当前,国内关于古代仓山文化的研究为数不多,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不够。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