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院内感染防控现状与调查分析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本研究利用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9-2021三年的院内感染监测系统记录的患者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分析该综合性医院的院内感染现状,了解院内感染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情况,总结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当前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导致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还对医院部分临床科室的医生与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院内感染的防控水平。最后提出适合该医院实际情况的针对性建议与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强化院内感染防控和管理提供参考,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减少患者以及医院的经济成本,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以期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方 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9-2021三年住院病人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电子信息监测系统分析确诊为院内感染的病案资料,记录住院病人的一般情况、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等,以及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医护工作者对于院内感染基本概念的认知、院内感染的防控认知、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认知等情况。最后,通过统计学软件与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于样本的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来描述。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检验标准为α=0.05。[结 果]在调查问卷方面,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院内感染的危害的认知、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院内感染的传染源、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五项内容的认知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于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的认知较差;医生与护士在对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认知、院内感染基本概念认知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规范的认知差异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医生的整体认知要优于护士的整体认知;不同文化水平医护人员对于院内感染危害的认知、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院内感染的传染源、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四项内容的认知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院内感染的基本概念认知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情况的认知以及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规范的认知差异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基本概念认知、院内感染暴发流行以及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认知和院内感染的制度规范的认知差异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院内感染产生的危害的认知情况和院内感染出现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认知情况上,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之间的认知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内感染的防控认知情况上,医护人员对于发生疑似院内感染或发生院内感染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理的认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医院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的认知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水平的医护人员对于发生疑似院内感染或发生院内感染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理方法的认知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院内感染的预防隔离的基本原则、医院空气消毒灭菌方法的认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情况上,医生与护士之间在洗手的定义与指征、手卫生是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方法、接触患者前是否洗手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手卫生是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方法的认知,有88.0%的医生表示清楚,而67.3%的护士表示清楚,其认知比例低于医生;而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的洗手习惯、为不同患者治疗间的洗手习惯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医护人员在洗手的定义与指征和手卫生是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方法的认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的洗手习惯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触患者后、为不同患者间治疗时洗手习惯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职业暴露的认知上,有84.4%的医生、78.8%的护士表示清楚,医护间的认知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常见的职业暴露途径、类型的认知上不同职务的医护人员间的认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和护士在是否被针或其他锐器刺伤过的情况分析中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被刺伤后是否会上报医院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医护人员被针或其他锐器刺伤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医护人员被刺伤后是否会上报医院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医护人员今后是否愿意参加医院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的情况上,医生与护士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中,该院在2019-2021年共有377990名出院患者,其中出现院内感染的总人数为10166,2019-2021三年医院的平均院内感染率为2.71%;总体感染例次率为3.65%;总体院内感染漏报率为3.76%。不同科室患者的感染率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为老年科(3.50%)、外科(3.19%)、儿科(3.15%)等(χ2=434.89,P<0.05);在外科各科室中,神经外科(10.75%)、心胸外科(9.09%)、移植中心(7.20%)、胃肠外科(4.63%)以及肝胆外科(4.02%)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外科科室;在内科各科室中,感染率排名前五的科室分别是重症医学(27.51%)、ICU(24.98%)、急诊病区(14.50%)、呼吸内科(5.14%)以及血液内科(4.14%),而其余的内科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病部位前三位依次是:下呼吸道(32.18%),第二是上呼吸道(15.42%),第三是导管相关感染(13.21%);不同年龄的患者院内感染率存在差异,6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各个年龄段的患者(χ2=265.69,P<0.05);不同季度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感染率最高的季度是第三季度,其感染率为3.36%(χ2=50.18,P<0.05);不同住院时长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为60天及以上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12.32%(χ2=3937.59,P<0.05)。在院内感染与患者手术情况上,其中有手术情况的院内感染率为3.57%,没有手术情况的院内感染率为2.43%(χ2=264.77,P<0.05);在患者性别情况的分析中,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898,P<0.05);在医院各科室抗菌药物情况上,儿科科室是医院中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达到了 73.87%,其次为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36%,抗菌药物使用率最低的科室是内科的32.68%。在医院院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手术、高龄(≥65)、长期卧床、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昏迷、泌尿道插管这9个因素是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将这9个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泌尿道插管、免疫抑制剂、长期卧床以及手术这5个因素是医院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 论]1.在医院院内感染相关概念的总体认知上,该院的医护人员的认知情况较好,但在某些具体内容上也有部分医护人员的认知存在不足之处;医护人员对于院内感染防控认知中,医生认知为清楚的人数要高于护士,而对于预防隔离的基本原则的认知与医院空气消毒灭菌方法的认知上,医生与护士的认知情况中大部分人表示清楚,说明医护人员对于隔离和消毒灭菌的认知较好;手卫生方面,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洗手的人数占比要高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和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洗手的人数占比,说明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好;在职业暴露上,医生与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概念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有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职业暴露的概念认知不足;文化水平以及职称较高的医护人员在院内感染基本概念、院内感染防控认知、医护人员手卫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方面的整体认知要优于较低文化水平和低职称的医护人员。2.2019-2021三年中该院共377990例住院患者,其中出现院内感染的总人数为10166,2019-2021三年医院的整体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8%、2.58%、2.19%,三年的平均院内感染率为2.71%,院内感染率呈整体下降趋势;感染例次率分别为:5.28%、2.96%、2.75%,三年的总体感染例次率为3.65%,也是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在院内感染漏报率方面,2019-2021三年的院内感染漏报率分别为:5.80%、3.19%、1.75%,虽然该医院在2019年的整院漏报率较高,但三年来整体上呈现降低趋势。3.不同科室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老年科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外科、儿科。在内科各科室中,感染率排名前五的科室为重症医学(27.51%)、ICU(24.98%)、急诊病区(14.50%)、呼吸内科(5.14%)以及血液内科(4.14%),而其余的内科各科室的感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外科各科室中,神经外科(10.75%)、心胸外科(9.09%)、移植中心(7.20%)、胃肠外科(4.63%)以及肝胆外科(4.02%)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外科科室,其余外科科室的院内感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4.院内感染的主要发病部位的前五位的依次是:下呼吸道(2299人,32.18%),上呼吸道(1103人,15.42%),导管相关感染(944人,13.21%)、泌尿道感染(908人,12.71%)、血液系统感染(650人,9.08%)。5.在对住院患者进行年龄分析后发现6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院内感染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年龄越高的患者院内感染率越高。6.不同季节的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同,院内感染率最高的季度是第三季度,而第四季度与第一季度的院内感染率较低。可能是由于昆明每年4-9月的整体温度较高、天气较热,医院病房的空间小,住院患者的人员密度高,病房内的空气整体流通性较差,易于各种致病菌的繁殖。7.不同住院时长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不同,住院天数为60天及以上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手术也是影响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因素,有手术的患者的感染率高于没有手术的患者;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不同,其中男性患者的院内感染率要高于女性患者的院内感染率,能是由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生理构造、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导致的。8.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泌尿道插管、免疫抑制剂、长期卧床以及手术这5个因素是医院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于医院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伴腰痛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干预,观察组30例患者行腹针联合手法按摩干预。记录产妇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其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围及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腹直肌分离≤2 cm的比例比对照
急性肠梗阻是结直肠癌病人行急诊手术常见的原因之一,预后通常较差。手术是解除梗阻、挽救病人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一期切除吻合术可通过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恢复肠道的连续性、避免分期手术并发症并减少疾病负担,理应为最理想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尚存在一定的手术技术难点、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等原因,目前在手术探查时能否首选行一期切除吻合尚存争议。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产生的甾体类物质,具有调节生长发育、代谢、免疫等功能。过量的糖皮质激素抑制骨形成、增强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增加骨折风险。既往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通过作用于骨细胞的信号通路传导、氧化应激等影响骨重塑。近年来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也通过影响细胞自噬、铁死亡、外泌体等诱导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笔者对近年来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ind
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当代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的发布对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规范化开展与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理念更新与技术进步,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基于此,在2015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修订并发布了《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对理论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更新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目的:优化三叶青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超声提取法,以绿原酸含量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三叶青叶中绿原酸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液料比21:1、超声时间47 min,此条件下绿原酸得率为96.78μg/g,与预测值96.67μg/g接近。结论:优选得到的方法简便可行,稳定可靠,可用于三叶
综述了近年来蒲公英绿原酸提取方法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蒲公英绿原酸的研究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进一步参考。
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资金以确保其正常运转,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开展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下,我国大多数企业是通过融资等途径有效保障资金需求,企业融资管理水平及方式对自身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约80%以上企业的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由于我国很多企业融资管理不到位、不规范,从而出现资金亏损及无法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融资管理水平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自提出以来,便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发展,由TME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术式,TME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仍不能完全杜绝吻合口漏的发生。吻合口漏是直肠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保护性造口,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或减轻吻合口漏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但目前保护性造口尚存在许多争议,如保护性造口的指征、意义
<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皮肤能处于光滑、细腻、湿润、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健美状态,是因为皮肤内含适中的水分。要使皮肤保持柔软、滋润和富有弹性,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至少要维持在12%~15%,年龄增长、日晒、饮水量过少、护肤品选择不当、空气湿度小等因素,可导致皮肤含水量低于10%,皮肤就会出现干燥、紧绷、粗糙、失去弹性,甚至开裂。如长期得不到改善,皮肤就会变得枯萎干瘪、晦暗无光,严重影响容颜健美。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