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方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1β、PPARγ及SM-α-actin表达的影响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DQ方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IL-1β、PPARγ及SM-α-actin表达的影响,探讨DQ方抑制AS形成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8周龄雄性SPF级ApoE-/-小鼠60只,持续高脂饲料喂养,于第4周随机处死4只,取材后组织形态学染色观察发现AS斑块已形成。同时另取同品系(C57BL/6J小鼠)8周龄正常雄性小鼠15只,普通饲料喂养,作为空白对照组,于第4周随机处死1只,取材后组织形态学染色观察发现无AS斑块形成,继续普通饲料喂养。为提高ApoE-/-小鼠造模成功率,造模成功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将剩余的56只ApoE基因敲除AS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随机确立为模型组、DQ方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DQ方3组分别给予高、中、低3种浓度的DQ方水煎剂灌胃。连续灌胃30天后,采集血液和主动脉根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脂质水平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AS斑块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AS斑块中IL-1β、PPARγ及SM-α-actin表达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空白对照组小鼠主动脉根部血管HE染色结果显示:血管内膜光滑,内膜下无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聚集、增生,无脂质条纹及泡沫细胞形成,未见AS斑块形成。  (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DQ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小鼠主动脉根部血管HE染色均可见成熟的AS斑块形成。  (3)模型组、DQ方高、中、低剂量组组间比较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DQ方中、低剂量治疗组主动脉根部斑块内的细胞外脂质面积占斑块总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Q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外脂质面积占斑块总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DQ方中、低剂量组组间比较,细胞外脂质面积占斑块总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别,P﹥0.05。  (4)与模型组比较,DQ方治疗组斑块内IL-1β表达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5)与模型组比较,DQ方治疗组斑块内PPARγ表达明显增强,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6)与模型组比较,DQ方治疗组斑块内SM-α-actin表达增强,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  (1)DQ方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IL-1β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PPARγ和SM-α-actin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从而表现出了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2)以祛痰、化瘀、解毒为治法的DQ方疗效确切,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瘀毒”理论的科学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肾炎宁对IgA肾病(IgAN)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肾脏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底物Smad2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该方对IgAN的治疗效果
目的:本课题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建立寰枢椎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加载,获取和分析寰枢关节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中立位等状态下发生的应力、应
目的:本课题采用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传统外治法——壮医药线穴位点灸法治疗初中期老年性白内障,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初中期老年性白内障提供新思路。 
本文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JNK/Nox4和JNK/NFκB途径来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肝AML12细胞损伤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凤香洗液”对高危型HPV感染者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的CINI患者阴道局部SIgA、IgG、IgE定量的影响、HPV转阴率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