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千年之初到现在,哲学界发生了一场涉及范围广泛的争论——“亲亲相隐”之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第一原则是“情”还是“法”,两派学者争论了几个回合,终究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地方,其根本原因是双方背后的本体论思维。我们说的本体论思维就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一”,找到这个“一”的本体、规律、原则就可以一劳永逸,以后一切事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就行。本体论思维有自己固有的缺陷,即:以人类有限的存在去言说无限最终会导致悖论。就像康德说的二律背反。现代西方哲学普遍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对本体论的深入反思批判进一步暴露了其缺陷,面对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冲突需要寻求新的转向。生存论转向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向。由本体论思维转向生存论思维。生存论思维指的是“有限把握有限”,以人类有限的存在去研究把握有限的对象,面向人的真实的生活;而不再像西方传统那样视现实生活为虚幻的现象,追求背后绝对的本体。生活本身就是真真实实的,把哲学的研究方向转向现实生活,运用哲学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融哲学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