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西方翻译的历史,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期都把焦点放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上。译者长期以来都处于“隐身”状态,因此其作为翻译主体的地位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译者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出现“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渐突破了语言层面的限制,研究领域更为广阔。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多种文化因素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由此,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关于译者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翻译文化研究领域的后殖民主义流派异军突起,文化身份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概念也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对于译者文化身份的探讨无疑会为翻译研究和译者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对西德尼沙博理这位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译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西德尼沙博理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及其汉英翻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西德尼沙博理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中,几十部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经他手翻译传播到了西方,沙博理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成就与他的文化身份密不可分。作为华籍美裔翻译家的沙博理具有双重文化背景和特殊文化身份,这一身份在他翻译的每个环节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他的翻译意图,到原文本的选择,再到翻译思想和具体翻译策略的运用无不彰显其自身文化身份的特点。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德尼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及其构建过程的研究,探索了他的特殊文化身份与其汉英翻译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德尼·沙博理的汉英翻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