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儿童文学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阅读材料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成为儿童间交流的一个中介。世界各地的优秀儿童文学不断涌现增强了各国儿童的交流,也拉近儿童间的距离。但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在文字的表达上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所以儿童文学的翻译变得更加的重要。儿童的成长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的儿童受不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不能一概而论,儿童文学的译者对于译文读者的年龄范围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根据不同年龄期的儿童,译出适合他们的作品来。要翻译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译者的角色变得尤其重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每个阶段都必须是在前一阶段完成后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跳越前一阶段。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自身的认知特点,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接受特点。论文选取了《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大陆和台湾两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自小说出版以来,已经有成百万销量。这部小说在儿童文学界里可称为一部神话之作,在各学界中都引起了强烈的讨论。本文结合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理论,探讨了如何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结合,提高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作者从两个译本中选取了大量的例句进行了对比研究。作者首先分析了译文对字句的选择,包括选词的生动性,押韵和口语化;然后讨论了原文修辞手法的翻译,主要讨论了明喻,隐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再探讨了文中出现的各种名字的翻译,包括人名,地名和咒语名。文章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在儿童文学翻译的领域里做出一些参考意见,同时,作者总结性地指出,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译出高质量的作品来服务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