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传统方法(鉴别寄主法、营养亲和群)和现代生物学的方法(同工酶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结果查明,供试的42个棉花枯萎病代表性菌株均属于7号生理小种,且同一生理小种即7号小种属于同一营养亲和群。7号小种仍是目前新疆棉区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并且其致病力存在强、中、弱三种类型。7号小种在全疆各植棉区均有分布,致病性强的菌株主要分布在北疆。在供试的菌株中未发现3号、8号小种,这与1998年我校张莉、李国英老师等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结果一致,也与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群体结构基本上比较稳定。 采用同工酶技术对棉花枯萎病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间的谱带存在明显差异,即3号、8号、7号小种都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谱带。供试的大部分菌株与7号小种的标准菌株的1条或多条特征性谱带保持一致。因此,基本可以判断供试的大部分菌株属于7号小种,这与我们运用鉴别寄主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说明,同工酶凝胶电泳可作为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本文通过对四种检测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为了达到既能鉴定出供试菌株的小种类型,又能测定出菌株的致病力的目的,我们还是要采用以鉴别寄主法为主,辅以VCG、同工酶电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研究对强、中、弱不同致病力的菌株继代培养后,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其结果发现,强、中、弱菌株致病力都呈现下降趋势,强致病力的菌株下降趋势相对明显些。同时对只定殖在棉花木质部和髓部的棉花枯萎病菌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两种定殖在棉花不同部位的枯萎病菌在致病力、定殖稳定性、蛋白表达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