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离感(Alienation)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哲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哲学等)有着不同的涵义。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疏离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反映出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难以正常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或者同伴群体建立有效的联结。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时期,情感脆弱而敏感。这一时期是疏离感产生的高危时期(Calabrese,1987)。一定程度的疏离感有利于青少年对自身的同一性状态进行反思与探索,但长期的强烈的疏离感会妨碍青少年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联结,且易引发问题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颇受关注。已有研究考察了疏离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关系,从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家庭、社会等角度探讨了疏离感的影响因素。本论文从个体生活的微系统(即家庭环境与同伴群体)的角度考察了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论文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研究,以及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同伴关系、自我同一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同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问卷、家庭功能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济南市五所中学初一至高二1080名青少年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了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探讨了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本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青少年疏离感一阶因素中,环境疏离感高于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二阶因素中,生活环境疏离感和自我疏离感均高于中点分,而社会孤立感水平最低。(2)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高中生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角色、沟通、情感反应均不同程度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疏离感,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不显著。(4)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同伴接纳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作用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家庭功能进而影响女青少年的疏离感,同伴拒绝直接影响女青少年的人际疏离感和社会疏离感,同伴接纳对男青少年的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