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01月至2018年10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72例为抗血小板组(B组),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该时期非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174例作为非抗血小板组(A组)。抗血小板组中,再按抗血小板具体方案分为92例单抗组(B1组,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和80例双抗组(B2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分析比较各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合用质子泵抑制剂、出血原因、出血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抗血小板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A、B两组基本资料比较:与A组比较,B组年龄更大(73.29±10.47岁vs.61.37±18.07岁,P<0.001),BMI≥25kg/m2的更多(P<0.001),有冠心病史、冠状动脉介入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塞史的更多,但有消化性溃疡出血史的更少(P<0.05)。(2)A、B两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出血严重程度、转归比较:与A组相比,B组有上消化道症状者更少(P=0.008)、有循环衰竭表现者更多(P=0.042),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P=0.003)、住院天数更长(P<0.001),血红蛋白浓度更低(P=0.027),高危溃疡发生率更高(P=0.016),病情恶化(包括死亡)者比例更高(P=0.005),行HP检测者明显更少(P<0.001),A组中十二指肠溃疡比例较B组多(P=0.013)。(3)B1、B2两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转归比较:B1组中患者平均年龄比B2组更大(74.82±9.92岁vs.71.54±10.88岁,P=0.040)。B2组中合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比例更高(P=0.009)。两组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消化性溃疡出血史、上消化道症状、循环衰竭表现、首发出血表现、性别、出血前抗血小板时间、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转归方面无统计学意义。(4)B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消化性溃疡出血史、肌酐是抗血小板药物相关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消化性溃疡出血史(OR:4.654,95%CI:1.791-12.098,P=0.002)、肌酐(OR:2.587,95%CI:1.014-6.597,P=0.047)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多为老年人,且上消化道出血人数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组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少、循环衰竭表现更多、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血红蛋白浓度低、住院时间长、高危溃疡发生率高,病情更易恶化,多有冠心病史、PCI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塞史。非抗血小板组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更高。消化性溃疡出血史、肌酐是抗血小板药物相关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抗血小板组中合用PPI的比例偏少,实际工作中对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工作仍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