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视域中的矿业开发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是生态文明的三个重要特征。生态自然观、生态技术观和生态伦理观是生态文明观的三个维度。矿业开发是指把矿产资源从其自然环境中开采出来,并运至选矿厂或使用地点加工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或作业。矿业开发具有开发对象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以及风险性、巨大的负面效应等特征。我国矿业开发所面临的“四矿”问题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态自然观从文明的高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想可持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传统的矿业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自然观视域中的矿业开发,必须增强环境意识,重视生态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生态技术使用时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实现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的要求。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生态技术。实现矿业开发的技术生态化,才能有效地保护资源,消除矿业开发导致的各类污染与灾害。 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新的伦理理念,在考虑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上,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优化。在矿业开发中引入生态伦理观念,能够使人们深刻认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矿业开发中敬畏自然,就会自觉增强矿业安全生产意识,整治并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体系,切实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矿业开发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把矿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就能遏制矿难频发。 用生态自然观指导我国矿业开发,要转变矿产资源无穷的观念,强化资源意识,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矿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基本特征,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矿业开发要大力发展生态矿业,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生态矿业之路。构建和谐矿业,就是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平正义的、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矿业。
其他文献
进入19世纪以后,科学学科出现了高度分化,科学活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同时,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社会性距离开始突显出来。公众一方面惊叹着科学的巨大力量,一方面对于科学的本质与社会影响等等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与误解。这样就出现了科学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而科学与公众之间却越来越远离的现象。这样,无论对于科学本身,还是对于公众都是不利的。所以, “公众理解科学”开始得到关注。传统的研究基本上认为“公众理
该文试图说明史怀泽的"敬畏生命"论对后来生态伦理观的发展的影响,并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论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作一辨析与比较,理清西方生态伦理观的发展脉络.该文认为,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