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ncer,HCC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于肝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在我国年死亡率已上升为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和第一位,肝癌的发病率呈明显地域性差别,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随访研究显示,肝癌是目前肝硬化患者最常见死因。虽然目前的多种治疗方法使肝癌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但因肿瘤细胞的长期存活,进而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致其总体生存率仍无明显增高。预防、诊断及治疗是肝癌临床及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寻求新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凋亡调节和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凋亡基因活性受抑和抗凋亡基因被激活,是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而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肿瘤的侵袭、复发及转移。Bag-1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其分泌蛋白是一种已经被确认的多功能结合蛋白,可与Bcl-2结合而抑制细胞的凋亡,使肿瘤细胞生存期延长,进而出现复发和转移,影响着肝癌患者的预后,而肿瘤滋养血管增生又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了基础。目前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颇多,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研究的热点,其促进肿瘤血管的新生,并为肿瘤边的浸润、转移提供途径。VEGF在肝癌中表达的相关研究已见诸于报道,但Bag-1、Bcl-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以及三者在肝癌中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Bag-1、Bcl-2和VEGF分别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探讨它们与肝癌的关系。 方法:选用60例行肝部分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30例癌旁肝组织标本,1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做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Bag-1、Bcl-2和VEGF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 Bag-1、Bcl-2和VEGF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Bag-1的阳性表达率为80.0%(48/60)、46.7%(14/30)及28.6%(4/14),Bag-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最高,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间的表达率存在差异(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75.0%(45/60)、50.0%(15/30)及21.4%(3/14),Bcl-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最高,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间的表达率存在差异(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3.3%(44/60)、43.3%(13/30)及21.4%(3/14),VEG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最高,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间的表达率存在差异(P<0.05); 2 Bag-1、Bcl-2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的关系 Bag-1、Bcl-2和VEGF的表达与肝癌的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形成、有无包膜形成有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及甲胎蛋白(AFP)等无关(P>0.05)。 3 Bag-1、Bcl-2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Bag-1和Bcl-2在肝癌标本中同时阳性表达为39例,同时阴性表达者6例,二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Bag-1和VEGF在肝癌标本中同时阳性表达为40例,同时阴性表达者8例,二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Bcl-2和VEGF在肝癌标本中同时阳性表达为41例,同时阴性表达者12例,二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 4 Bag-1、Bcl-2和VEGF不同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该研究中,Bag-1、Bcl-2和VEGF阳性表达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患者,阳性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肝癌组织中Bag-1、Bcl-2和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其表达肝癌的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形成、有无包膜形成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及AFP水平等无关,说明Bag-1、Bcl-2和VEGF与肝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2肝癌中Bag-1和Bcl-2、Bag-1和VEGF、Bcl-2和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Bag-1和Bcl-2、Bag-1和VEGF、Bcl-2和VEGF呈配体--受体关系。 3 Bag-1、Bcl-2和VEGF阳性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说明Bag-1、Bcl-2和VEGF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