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左右。按照2000年WHO标准病理分级标准可以划分为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Ⅰ级)、扩散型星形胶质瘤(Ⅱ级)、间变型星形胶质瘤(Ⅲ级)和胶质母细胞瘤(Ⅳ级)。据文献报道,中国的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一般为3-6人/10万人,而且呈现一种逐年递增的趋势,年增长率约为1.2%,至今仍是全身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因此,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复发的机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减轻脑肿瘤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IGFBP-3是IGFBPs家族成员之一,是血液中IGF主要的结合蛋白,可以结合并运输IGF-Ⅰ,调节其活性,从而在细胞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体外研究表明IGFBP-3作为肿瘤细胞存活行为的一个重要调节者可以通过非依赖IGF机制发挥作用。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如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Smad2/3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复发的调节,尤其是ERK信号转导通路在调节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存活和凋亡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IGFBP-3可以抑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发挥促凋亡抗增殖的功能,但是具体作用还未做过详细阐释。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及Q-PCR方法检测IGFBP-3在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阐释IGFBP-3调控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充实和完善IGFBP-3非依赖IGF-Ⅰ方式即通过对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理论,揭示恶性胶质瘤复发的机理,发现调控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恶性胶质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1临床标本的采集:采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三年病理分级为Ⅱ-Ⅳ级的脑胶质瘤标本34例(病理分级依据WHO2000分级标准),其中Ⅱ级星形细胞胶质瘤标本11例,Ⅲ级星形细胞胶质瘤标本14例,Ⅳ级星形细胞胶质瘤标本9例,同时取正常脑组织标本16例(对照用)。 2临床标本的检测与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IGFBP-3在各级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Q-PCR方法从mRNA水平定量检测IGFBP-3在各级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数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将经过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的脑胶质瘤标本以及正常脑组织标本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分析,IGFBP-3在细胞中表达后,阳性细胞呈现棕色。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GFBP-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脑组织,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在各个级别的胶质瘤中,IGFBP-3的表达存在差异,且P值小于0.05,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从蛋白水平说明了IGFBP-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同正常脑组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且随着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升高不断增大。 2应用R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实验组胶质瘤细胞和正常脑组织细胞中的总RN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浓度(A260/A280>1.8),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含EB0.5mg/L),观察到28s和18s RNA两条清晰带。应用Q-PCR技术将IGFBP-3作为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且应用带荧光的扩增酶MaximaTM MSYBR Green/ROX qPCR Master Mix(2×)对其进行标记。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GFBP-3在胶质瘤细胞组中的表达较之正常脑组织组明显升高,且这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组间比较显示在Ⅱ、Ⅲ、Ⅳ级星型胶质瘤细胞中IGFBP-3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从基因水平说明了IGFBP-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升高,且随着胶质瘤的恶性进展逐渐递增。 结论: 1 IGFBP-3在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明显升高。 2 IGFBP-3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存在差异,且随恶性胶质瘤级别的增高呈现递增趋势,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3 IGFBP-3可以通过依赖以及非依赖IGF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抑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能够为临床治疗胶质瘤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