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验证去势(ovariectomy OVX)+肌注地塞米松法快速构建兔骨质疏松模型的可行性,并评估建模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微观结构的改变;2.观察兔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自然愈合过程中骨折椎体骨密度变化及微观结构变化与病程长度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并进行评估;第二部分在骨质疏松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并进行评估。第一部分:选择6只5-7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所有实验兔均用去势联合皮质激素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建模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定L3-L5骨密度,进行前后对照。建模完成后采用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法对骨小梁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第二部分:选择24只5-7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B组(急性骨折组)、C组(亚急性骨折组)、D组(陈旧性骨折组),每组6只。所有实验兔均用去势联合皮质激素法快速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建模后采用DEXA测定各组L3-L5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模型完成评估后各组行手术制备L3椎体骨折,其中A组行假手术。A组在骨折后的第1周、B组在骨折后的第1周、C组在骨折后的第5周、D组在骨折后的第9周测量骨折椎体骨密度,并采用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法对骨小梁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去势及椎体骨折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以X±s(均数±标准差)表示,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选用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界值。结果:第一部分:OVX前6只兔腰椎BMD为 284.1±23.53 mg/cm2。OVX 3个月后,6只兔腰椎BMD为191.2±26.65 mg/cm2,病理切片HE染色发现椎体松质骨骨小梁明显变细、稀疏,局部存在骨小梁断裂及骨缺损。第二部分:骨折手术后 A 组椎体 BMD 为 165.8±25.10 mg/cm2,B 组椎体 BMD 为 163.3±17.75 mg/cm2,C 组椎体 BMD 为 199.0±20.06 mg/cm2,D 组椎体 BMD 为 227.3.0±30.08 mg/cm2。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HE染色发现D组L3椎体骨小梁排列紊乱,局部存在骨小梁断裂及大量炎症细胞积聚。结论:1.通过去势+肌注地塞米松的方法,可以在3个月内快速建立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2.骨质疏松病变主要是骨小梁的超微结构退化,陈旧性椎体骨折病变主要是骨痂修复伴炎性细胞增生。3.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痂骨密度随病程延长而增加,4.陈旧性骨折椎体骨密度增高与影像学表现相符,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