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角膜组织改变的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kao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通过制作角膜瓣,在其下基质中用激光切削组织,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它具有术后痛苦少、快速稳定的视力效果、很少的Haze形成等优点,成为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普遍认为LASIK保持了前部组织(上皮、Bowman层、前基质角膜细胞层)的完整性,更符合角膜的解剖生理要求,因而减轻了角膜愈合反应,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该术式毕竟对角膜组织产生一定的创伤性,组织对创伤的修复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高清晰度、高放大倍率、三维、实时对角膜光学断层扫描技术,应用它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可以从活体上在细胞水平观察角膜LASIK术后近期、远期生理病理变化,测量角膜厚度的改变,探求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在组织学上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术后角膜状况,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屈光手术提供客观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近视人群中央角膜各层解剖组织学特征,并探讨不同屈光度的中央角膜各层特点以及对LASIK手术的影响,通过对LASIK术后早期(3个月)中央角膜不同亚层、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的研究,和对LASIK术后远期(6个月以上)中央角膜稳定性观察,以探求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在组织学上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术后角膜状况,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屈光手术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旨在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无创伤性对近视人群中央角膜各层细胞进行活体解剖组织学形态观察,对角膜各层组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20以】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屈乡台变角膜的解剖组织学差异。引门收集了2002年8月至2加3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进行屈光检查的患者89名(178眼)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实时、活体和三维空间从细胞水平对角膜各层进行定性和定t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视人群角膜解剖组织学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眼眼球的病理性改变不仅累及巩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差异。高度近视脉络膜,而且在角膜组织中也会有所体现。角膜上皮厚度、角膜全层厚度变薄、后基质细胞数目下降、内皮细胞减少,内皮细胞面积增加。这些表现在角膜的退行性改变与眼整体病理改变相一致。随着近视屈乡句变的增加,角膜全厚、基质厚度会减少。前、后基质角膜细胞、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内皮细胞的多型性百分比增加,而内皮细胞的异型性百分比无改变。角膜组织变化有年龄依赖性。基底膜、前基质、后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内皮细胞面积和形态学亦发生变化。近视人群爵申经纤维的形态分布和数目与正常人无异。 第二部分研究旨在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Confoeal mieroseopy through伪cusing,C价F)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动态,从细胞学角度了解以SIK术后角膜不同亚层、不同时间点的上皮、基质、内皮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与角膜屈光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计划手术程序、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药物应用、手术效果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研究选择2002年11月29日至2003年1月24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屈光手术门诊进行角膜原位镶磨术病例24例(48眼),男11例(22眼),女13例(26眼)。采用有罐胜、非随机、自身对照临床研究对该24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第1、3、7、10天、第1、2、3月。随访内容包括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生物显微镜观察角膜,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量中央角膜的各层厚度,前、后 2000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基质角膜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与神经纤维变化以及相 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SIK术后早期屈光状态变化与角膜组织学变化基 本一致。高度近视眼与低中度近视在术后早期基质中角膜细胞激活深度不同,上 皮增长幅度不同,愈合反应程度不同,但术后早期高度近哪良的屈光状态与低中 度近视的屈光状态相同。角膜上皮参与以SIK术后早期角膜组织的修复过程,上 皮厚度增加。上皮厚度的变化与屈光状态有相关性。术后早期角膜基质中有形态、 数量不同的微皱折及反射强度与数量不同的异常颗粒。以SIK手术后早期,后基 质角膜细胞密度有增减变化。低中度近视前基质角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形态、密度 无改变,高度近视内皮细胞密度有减少趋势。共聚焦显微镜的Z一scan扫描可以 较准确地测量中央角膜各层的厚度,且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在手术后早期角膜修 复中,角膜全厚、基质厚度、角膜瓣基质厚度、基质床厚度无明显增减变化。角 膜瓣实际厚度较预计的角膜瓣薄,高度近视易产生较薄的角膜瓣。角膜瓣的厚度 与手术后屈光状态有相关性。术后3个月时,角膜神经未恢复。伴随神经损伤,可出现暂时性神经上皮病变。 第三部分研究旨在通
其他文献
摘 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战争与和平》并列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两座大山。本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安娜和列文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当时的时间背景分析人物命运发展的原因,希望为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安娜;列文;忠于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雌孕激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中文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目的:  比较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术中玻璃体腔内填充过滤空气或BSS盐平衡液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第一诊断为特发性
摘 要:《掘墓人的女儿》是美国当代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得知自己有四分之一的犹太血统之后,以自己祖母为小说主人公原型创作的又一部触及犹太主题的作品。本文试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作品中人物创伤的形成,造成创伤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探讨创伤复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掘墓人的女儿》;欧茨;创伤  作者简介:邱苗苗(1992-),女,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
目的:  (1)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D Receptor, VDR)在小鼠肥大细胞P815的表达情况。  (2)观察屋尘螨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从而达到减轻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老年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人参皂苷Rb1所具有的抗疲劳机制。  方法:采用制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