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膏摩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ml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末期最有效方法,能够矫正患膝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关节功能,对患者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者TKA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工关节材料的不断完善,TKA手术已成为成熟手术,能够为严重膝骨关节炎提供有效治疗,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下,每年TKA手术量也在稳步上升。TKA术后康复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的重要环节,能使关节活动范围和步行能力获得长期稳定性,合理有序的术后康复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有效的术后镇痛直接影响术后康复。随着手术技术发展及麻醉技术提高,TKA手术造成的创伤及疼痛已有较大程度克服,但术后疼痛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是影响术后康复的突出问题。目的:通过对试验组和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照研究,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膏摩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对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临床运用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我科行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8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后,予对照组手术患者行基础镇痛,试验组在基础镇痛的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联合中药治疗至术后第7天。分别记录术后患膝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患膝痛阈值,术后患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纳入完成试验患者7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8例和39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分别为7.12±1.58和7.34±1.70,痛阈值分别为1.36±0.35和1.32±0.34,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试验组VAS为4.84±2.15明显低于对照组VAS5.96±1.82(P<0.05),试验组痛阈值2.13±0.62明显高于对照组1.64±0.63;术后第7天,试验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2.76±1.52低于对照组3.68±1.54(P<0.05),试验组痛阈值2.65±0.43高于对照组2.12±0.42(P<0.05);术后第7天、14天试验组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86.33±4.20和93.68±3.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5±4.56和90.35±3.22(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膏摩能有效缓解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疼痛,促进患膝关节早期康复;且能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学位
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CN)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疲乏、失眠、气短等表现,却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指标,导致临床诊治困难,不仅使患者产生极大心理负担,亦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本病常发病于女性人群[1],以脑力劳动者为多[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压力的增大,CN的发病率亦呈逐年攀升的趋势。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多采用镇静剂,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BN大鼠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干预作用,以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 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对分子表达量的影响,初步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以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者广泛认为COVID-19是由于感受“疫疠”之邪而导致的一种流行性的急性外感热病,属于“瘟疫”的范畴。在COVID-19最为严重的危重期中,患者往往迅速出现高热惊厥、脓毒症休克等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如何对危重期的急性病症进行高效的辨治是外感热病中病情转归的关键,也是治疗中的难点。痉厥就是临床中常见的中医急症之
研究目的回顾性观察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筛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纳入患者共观察9个月,一共5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
研究背景糖尿病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超过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为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提示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维生素D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2型糖尿
学位
目的:1.通过进行中药联合针灸疗法与单纯中药疗法治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的Meta分析,从临床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TD治疗方案。2.观察并对比揿针联合静心止动方与单纯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两部分。Meta分析部分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
研究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采用参麻益智方干预三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微血管密度,检测突触相关蛋白、VEGF/Flk-1/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初步探索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
近年来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经方治疗慢性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重视。乌梅丸作为代表性经方,其组方立意独特、组方之理深邃,与临床慢性病、疑难杂病的病机相契合,因而在慢性病、疑难杂病应用该方逐步增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及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讨乌梅丸组方、功效特点,还原乌梅丸证治本源;进一步挖掘、完善乌梅丸已有的方证诊断依据,总结乌梅丸方证应用指征,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