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方区非饱和黄土体水分迁移及变形规律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填方工程施工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管道破裂等问题使黄土体长期处于增湿-减湿循环条件下,水分迁移不断浸润地基,改变其湿度状态,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劣化,产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变形破坏,造成大量工程经济损失。以延安填方区非饱和黄土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黄土体水分迁移规律;通过基质吸力测定试验,得到了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分迁移后单位体积土体含水率变化方程,探讨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机理;结合增湿试验,分析了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特性;最后,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水分迁移模型和填方区增湿变形模型,进行了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及增湿变形模拟,探明了干密度、含水率和增湿减湿循环对水分迁移及增湿变形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自制水分迁移系统开展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试验,发现水分迁移速率随增湿减湿循环次数增加、干密度增大、初始含水率减小而减慢。水分迁移稳定后,终态体积含水率随迁移高度的增大而小幅度减小,干密度及初始含水率越小,终态体积含水率越大。(2)通过对土体减湿过程和两次减湿-增湿循环过程的基质吸力进行测定,发现干密度越大的土样基质吸力越大,且高含水率时,干密度对基质吸力影响较小,低含水率时影响较大。干湿循环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形成明显的滞回圈,且干湿循环对基质吸力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3)根据水分迁移试验结果,结合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建立了水分迁移稳定后单位体积土体含水率变化方程,可用于预测填方体终态体积含水率。(4)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系数随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减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高压下黄土湿陷敏感性较强,干湿循环对土体增湿变形特性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提高干密度可有效控制压实黄土增湿变形。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发生有关校园疏散安全的事件逐年增加,一度使我国校园疏散安全问题成为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针对这类疏散安全的问题,如何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疏散方案,最大程度降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带高位转换层钢管混凝土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结构的传力路径复杂、竖向刚度不均
多节螺旋锚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基础形式,由于其具有安装便捷、承载力高、对环境扰动小以及能同时承受抗拉和抗压等诸多优点,在岩土工程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不
砾性土分布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在甘肃嘉峪关一带,本文试验用土就取自该地区。关于砾性土在静力学方面的研究已较多,但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由于砾性土角砾含
树根桩最早应用于欧洲古建筑基础补强加固,后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护、隧道加固等各类土木工程中。网状树根桩由小直径桩交叉或倾斜布置,在以竖向荷载为主的复杂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
为实现钢框架与钢板剪力墙结构之间刚度的渐变,采用一种新型的内填构件—钢板深梁。钢板深梁采用两边连接,通过改变深梁宽度和厚度,实现宽范围刚度变化;钢板深梁通过材料屈服和平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大底盘多塔连体高层建筑结构因其具有结构形式新颖独特、建筑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已经被工程技术人员和多数业主广泛认可。由于大底盘多塔连体高层建筑特
基坑降水是基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合理选取水文地质参数是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的基础,对降水效果的预估是基坑降水成败的关键,降水试验是解决基坑降水问题的有效手段。论文依托某
目前国内外对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开展利用竖井进行自然通风的研究,计算竖井的升压力,从而取消(或减少)隧道风机的使用,解决隧道运营过程中电力消耗过高的问题
FRP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等诸多优点的新型复合材料,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土木工程领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工程中。现有大量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