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发展,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对中国而言,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一直滞后于其他领域,这虽然有从中国改革开放总体考虑的战略需要,但伴随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改革亦势在必行。尤其是占中国金融业半壁江山的商业银行,更是需要在完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推进其战略发展。面对逐步开放的国内经济和更加自由化的世界经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现阶段面临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逐步加深、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扩张,都需要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从“唯我独尊”的垄断优势中学会与外资银行的“与狼共舞”。同时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为后面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并与本国或地区的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相适应,从在国内经营国际金融业务到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的渐进式过程。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代表处、代理行、海外分行、附属行和金融子公司,每种形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方面,商业银行从自身出发,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进行业务的多元化,分解金融风险;实现内部化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垄断优势。宏观方面,主要在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金融自由化浪潮与金融监管的放松;信息革命和金融创新的大发展。 本文第三至第五章,以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论述了其国际化的历程、现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及战略对策。中国银行业真正国际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是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的过程,是伴随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而国际化的过程。1978-1984,宏观金融体制逐步改革,为银行国际化奠定基础;1985-2001,商业银行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国际化初步发展;加入 WTO,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但和金融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上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国际化层次比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对的主要问题有:起步晚,国际化层次总体较低,且发展非协调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影响国际化发展;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适合跨国银行经营管理的人才短缺。最后,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在继续深化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以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部署,以加快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