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π电子低维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π电子低维体系展现出很多新奇且有趣的物理现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微电子学技术、信息处理和存储以及清洁能源领域。本论文采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了一维有机金属分子线、金属-石墨烯和金属-富勒烯三种金属-π电子低维体系的电子性质和磁性质,并对其潜在应用展开讨论。一维复合有机金属分子线由于其选材面广、物理性质可调控,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半金属材料。复合有机金属分子线中的半金属性和铁磁性/反铁磁性源自于有机配体传递的相邻过渡金属中心之间d电子的耦合所决定的价电子布居。我们提出一个简单通用的“竞争性电荷转移”模型用于预言复合有机金属分子线中的半金属性。利用这个模型,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半金属性铁磁体以及一种潜在的半金属性反铁磁体。此外,利用石墨烯的衬底辅助作用形成的分子磁体自主装配,我们设计了可承载自旋极化流,用于自旋电子学的分子线。实现基于石墨烯的电子学,迫切需要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商业化制备技术以及将石墨烯兼容于当今的硅基半导体工业。我们发现金属锂插层能够实现外延石墨烯在碳化硅衬底上的脱附,并且重现石墨烯优异的线性Dirac能带结构。对于脱附机制以及锂穿透外延石墨烯的动力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很好的再现并解释了实验的观测结果。而在石墨烯/过渡金属/碳化硅的三明治结构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强束缚石墨烯体系也可以呈现的线性Dirac能谱。其物理起因是石墨烯π电子与衬底调制的过渡金属d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最终导致了Dirac费米子从石墨烯向过渡金属的转移。虽然此时的电子Dirac能谱具有明显的d电子属性,但是在偏压小于0.6伏的范围内,除了费米速度降低为一半,其表现得几乎和自由石墨烯中的一样。最后,我们研究了钙修饰的碳/硼碳富勒烯和碱金属(锂,钠和钾)吸附的硼富勒烯在储氢中的应用。金属原子能够牢固而分散的吸附在富勒烯的多边形中心,形成稳定的金属-富勒烯复合体。通过计算储氢的质量密度比和氢分子的结合能,反映出该体系的储氢能力。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储氢机制和体系的循环利用可能性。
其他文献
遗传性视网膜纤毛病是一组由纤毛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变性疾病,由于缺乏对其致病机理的清楚认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C21ORF2基因突变引起以婴幼儿期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变性为特点的视网膜纤毛病,其编码蛋白位于调节蛋白选择性转运的感光细胞连接纤毛,但其功能和致病机理完全不清楚。因此,本课题从体外和体内实验两方面对C21ORF2的功能、致病机理进行研究。体外实验部分,为了分析C21ORF2
传统基于密码学的认证技术已经难以保证通信系统的安全,而物理层认证技术可以利用无线信道、射频指纹进行认证,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有很多使用单特征参量进行物理层认证的方案,但由于受噪声,环境,不完备估计等影响,提取的参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难免有局限性。为了更高的检测性能,本文提出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和载波频率偏移(Carrier Fr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常规腹部超声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技术并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探讨肝包虫病灶导致肝脏结构、功能改变与心室结构,运动以及功能异常之间的相关性,为揭示评估肝包虫病患的肝脏损伤程度与早期心脏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包虫病的藏族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同一地区经肝脏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肝占位的藏族居民20例作为对照组。并
目的构建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早期发现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实现精准筛查及精准行为干预。方法1.大数据研究:通过四川省结直肠癌患者病案首页大数据研究患病特征。2.文献研究: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确定结直肠癌风险因素。3.问卷调查:参考大数据研究和Meta分析提示/确定的结直肠癌风险因素,自行编制结直肠癌风险因素评估问卷进行现场调查。4.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源于四川省
背景: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作为近年来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小鼠心脏和胰岛的移植中可以诱导移植物的长期耐受。供体骨髓共移植是近年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移植诱导耐受过程中引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治疗效果。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构建aGvHD的小鼠
在全球近视发生发展频率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作为一种帮助患者矫正近视、摘掉眼镜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眼科医生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术后视锐度的提升,却忽略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及客观量化。本研究基于双眼视觉通路与脑视觉相关理论基础,创新性
伴随着社会进步,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人口中快速进展的老龄化问题,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越来越高,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逐渐增加。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参照对位的截骨角度及假体安放角度,常规采用股骨的解剖轴与机械轴的夹角作为下肢股骨远端截骨角度,以恢复膝关节的矩形“屈曲间隙”,恢复下肢中位力线。采取参照中位力线对位方式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仍有部分术后患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涉及眼睛视网膜细胞的退化和死亡,会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失明。其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3000-1/7000,是单基因致盲性眼病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已经报道大约90个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相关,这些基因突变能解释约60%的RP病例,筛选RP致病基因的有效方法是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突变基因鉴定之后则需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致病机制及寻找合适的治疗方式
目的:慢性鼻窦炎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炎症模式与患者的人种和地理环境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已有研究证明,欧美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以2型炎症反应伴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而亚洲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以Th1/Th17混合炎症反应伴随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本课题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IL-17A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相关性,以期为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数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
研究背景: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PTDM)在肾移植术后高发,是影响受者生存质量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不良因素,但其相关发生和发展机制仍不明确。研究目的:在肾移植受者(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RTRs)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背景下,探究PTDM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特征,为研究PTDM的发生和发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