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硝基芳酸衍生物抗肿瘤释药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释药系统早有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已有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对邻硝基苯氧乙酸类化合物肿瘤组织中的代谢设计及其作为释药系统做了初步评价。首先,合成得到化合物共16个,并对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熔点、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酸度系数进行了测定,补充了这些化合物理化性质数据的空白。然后,通过对比邻硝基苯氧乙酸及其预期肿瘤代谢终产物2H-1,4苯并噁嗪-3(4H)-酮的抑菌活性、抗自由基活性、抗肝损伤活性、血管抑制活性,得知:邻硝基苯氧乙酸和2H-1,4苯并噁嗪-3(4H)-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前者倾向于抑制绿脓杆菌,后者倾向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邻硝基苯氧乙酸和2H-1,4苯并噁嗪-3(4H)-酮,均具有抑制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后者明显强于前者;邻硝基苯氧乙酸对四氯化碳性L02损伤及酒精性L02损伤无保护作用,2H-1,4苯并噁嗪-3(4H)-酮对两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邻硝基苯氧乙酸和H-1,4苯并噁嗪-3(4H)-酮均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素控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但邻硝基苯氧乙酸抑制血管细胞接收生长信号,在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同时可能影响正常血管细胞的生长,而苯并噁嗪-3(4H)-酮不影响血管细胞接收生长信号。以上实验结论证明了针对邻硝基苯氧乙酸在肿瘤中代谢为2H-1,4苯并噁嗪-3(4H)-酮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氯硝基苯的硝基还原酶还原实验验证了苯环上硝基先还原为羟胺中间产物再还原为氨基的结论;通过检测邻硝基苯氧乙酸的硝基还原酶实验产物,探究了邻硝基苯氧乙酸的还原过程,确定了邻硝基苯氧乙酸5-氟尿嘧啶衍生物释药模型的两条释药途径;通过苯环上不同位置取代的邻硝基苯氧乙酸硝基还原酶还原实验,探究了邻硝基苯氧乙酸苯环取代对硝基还原的影响,得到还原由易到难的顺序为:4-氟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f)、5-氟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g)、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a)、4-甲基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c)、3-氟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e)、5-甲基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d)、3-甲基邻硝基苯氧乙酸(化合物1b);通过酯键α位置不同取代的邻硝基苯氧乙酸释药模型肝酶水解实验,探究了释药模型酯键α位置取代对酯键水解的影响,得到水解由难到易的顺序为:药物模型酯键ɑ位引入两个甲基、药物模型酯键ɑ位引入一个乙基、药物模型酯键ɑ位引入一个甲基;通过2-(4-氟-2-硝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5-氟尿嘧啶甲酯与阳性对照药5-Fu的比较,得知前者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能力虽不及5-Fu,但其大大降低了对WI-38的细胞毒性,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的选择性远高于5-Fu。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逐渐延伸到教育行业,各种在线教育机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首当其冲的要数英语在线教育发展得最为蓬勃。在此大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有关传统英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引导,也是学生的领悟与学习创造,而非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西方的高等教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教
目的:调查分析2008年-2012年随州城区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为改善生活饮用水水质,保障城市居民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本实验室网络系统2008~2012年对随州城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供应链的经营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更加长远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供应商的选择已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和补骨脂素(psor-alen,Pso)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槲皮素和补骨脂素对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MC
当前,自主品牌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信息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观点为理论支撑,以Papadakis等(1998)所提出的战略决策流程模
通过对香港大榄郊野公园森林群落的样地调查, 利用组平均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两种方法, 对样方进行聚类与排序分析。把35个样地划分为11个植被类型, 森林群落可划分为台湾相思
中美俄三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三国关系的发展对地区及世界的影响重大。美俄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在南亚地区进行博弈,以满足各自的战略需求。印度借力美俄之
本报讯6月8日,全国首个地方高铁PPP项目——济青高铁(潍坊段)征地和拆迁项目招标结果在山东省潍坊市揭晓:在众多银行进行的激烈角逐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报纸
玉米矮生种质资源在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2002年在玉米种质资源扩繁与鉴定过程中,从玉米自交系K36中发现一株矮生突变体。随后通过连续自交,获得了纯合一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