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提出了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号召,第三代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的出现使这一要求得以满足。TRIP钢由于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而成为具有代表性汽车先进用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锰元素对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增加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实验钢的锰含量选择11%。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稳定性对TRIP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淬火温度下实验钢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钢中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对TRIP效应的影响,根据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确定Msσ点,并研究TRIP钢Msσ点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淬火温度处理后,实验钢主要由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组成。在淬火温度为750℃、保温时间5min时,实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抗拉强度979MPa,伸长率64%,强塑积62.7GPa%。(2)实验钢中含有大量不同等级稳定性的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发生TRIP效应,并且伴有应力松弛现象。而较稳定的奥氏体缓解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钝化裂纹的扩展和微孔的形成,提高实验钢伸长率,使断裂微孔最终形成于软相铁素体中。(3)实验钢屈服强度随拉伸温度的降低而升高,15℃时突然下降,故Msσ点为(10~15)℃。在此温度范围内,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最佳,实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在15~50℃温度范围内拉伸,从残余奥氏体形貌变化可判断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发生。(4)采用奥氏体稳定性的模型,Msσ点的影响因素为奥氏体中化学成分、晶粒尺寸、屈服强度、应力状态。随屈服强度和晶粒尺寸的增加,Mσ点升高,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降低。由实验钢Msσ点可确定其平均晶粒尺寸在0.68-0.691μ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