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不断深入,以及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力量。莱芜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对技能型劳动力有较强的需求。但通过对莱芜市实地调查显示,80%的用人单位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提出职业技能的要求,而实际参加各级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仅有25%。也就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与莱芜市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严重。因此,研究莱芜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问题,不但有助于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还是实现莱芜市“工业强市”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农村劳动力技能是其成功转移的关键性因素。论文首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理论以及一般培训市场失灵理论对转移培训体系中参与主体的决策机制与职能作用进行研究。随后从莱芜市转移培训专业开设少、培训投入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等实际出发,尤其是培训中各参与主体的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培训供给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发放501份调查问卷方式,客观考察莱芜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影响因素。其中,52%的受调查者注重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是否规范;培训内容等内容。此外,通过整理调查所得数据,选取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等变量,运用Logit二元模型,对影响莱芜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变量影响外,年龄与培训意愿负相关,年龄越小,参与培训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培训可能性递减;拥有“培训经历”、“对培训效果的积极变化”、“家中有学龄前儿童”以及“社会中的资质要求”、“政府职能发挥”对于培训的可能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最后,论文认为,在莱芜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多方活动机制、创新补贴和考核方式等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从而为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