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勒克莱齐奥的“逃”与“寻”——勒氏流浪书写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玛丽·居里·勒克莱齐奥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承袭西方文学传统书写流浪,同时又凭借自身的体验写出了不一样的流浪。他关注的人物多为妇女、孤儿和精神病患者等社会边缘人物,这些人迫于战争、现代化危机、自我身份的缺失等因素而出逃,在途中他们心系故乡,一直想寻求一种新的、能生存下去的诗意生活状态,以及一个自由的自我。永远在逃离,永远在流浪,却又在追寻中饱含着对未来、对生存的希望,这是勒克莱齐奥笔下人物的人生。在这个众人感慨“上帝死了”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笔触为现代人、也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栖居之所,让在现世感觉到漂泊和压抑的人们还对生活和未来存有希望,散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物流浪缘由说起,分析流浪群体的特征,对流浪的主体有一个概括的阐述;第二部分着眼流浪的目的,从逃避过渡到寻求,追踪人物的流浪历程;第三部分为本文核心部分,剖析勒克莱齐奥笔下人物在流浪的苦难中感受到的希望;第四部分为总结部分,通过对比等手法突出勒克莱齐奥流浪书写表现出来的理想性。  本论文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勒克莱齐奥书写的缘由、目的、主体等线索进行研究,剖析其流浪书写的特殊性,深度解析其写作的理想倾向。
其他文献
叶兆言的小说包罗万象,他用个人独特的理解赋予历史新意,在小说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解构既成的大众意识。论文分为五部分:引言分析了作者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概述
上海与香港一直是一对说不尽的城市,这两座城市如同中国沿海的一对双星,一南一北,发出璀璨的光芒。近来“物质文化研究”风气大热,作为这两个城市代表作家的王安忆与董启章,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