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且以炎症和溃疡为主,多先累及直肠和远程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我国本病发病率较外国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1987年前国内文献报告不到1000例,而1987~1993年报告7137例。近十年来国内UC的患病率增加大为明显。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多见,男稍多于女。本病在欧美相当常见,患病率约40~100/10万,发病率为3~11.5/10万。国内尚未见精确统计报道,但近年来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溃结治愈难度大,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有反复急性发作,并可发生恶变形成结肠癌。有报道表明:不考虑年龄和姓名,一般溃结的可能性为3~5%;病程越长,恶变危险性越大,10年以上病例恶变危险性增加5~10倍,且每年增加2%;20年后可达30%。因此,溃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所重视,对本病的积极治疗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本课题根据我国溃结病人的发病特点,综合分析目前中西药治疗溃结之进展,提出中医药在治疗溃结方面占有较大优势。为此,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筛选有效方剂,研制出结肠灵,早期临床观察显示结肠灵疗效颇佳。本文随机选择120例溃结患者,以柳氮磺胺吡啶为对照,系统观察了患者临床病候学改变、结肠镜下肠粘膜像、活检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并测定了患者T淋巴细胞CD亚群、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CIC、免疫球蛋白Ig、NK细胞活性等多项指标。结果提示:溃结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失调,表现在T细胞亚群CD3+细胞数、CD4+细胞数、CD4+/CD8+细胞比值异常增高,CD8+细胞数异常减少,这提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亢进。同时外周血IgG、IgM、CIC含量亦异常增高,说明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抗原与IgG、IgM等抗体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肠粘膜的沉积,从而引发肠粘膜局部的变态反应;另一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面,溃结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导致其对B细胞的抑制作用降低,因此B细胞异常分泌,形成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肠粘膜,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肠粘膜上皮细胞,导致局部变态反应的发生。这与结肠镜下浅表溃疡、充血水肿、糜烂出血以及病理形态学所见炎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隐窝脓肿等相一致。结肠灵能有效纠正T细胞亚群异常,降低外周血中IgG、IgM、水平,增强NK细胞活性,疗效优于柳氮磺胺毗陡。 本研究采用二硝基苯法制造大鼠UC动物模型,利用病理学、放射免疫学等实验手段进行了实验研究,从病理形态、TLR转化率、IgG、IgA、NK细胞活性、IL一2、IFN水平测定,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运用中药结肠灵胶囊对实验性UC进行了治疗,结果显示该药能提高LTR水平,降低IgG、IgA水平。结肠灵组优于SASP组(P<0.05),增加NKC活性,提高IL一2、IFN水平,结肠灵组优于SASP组(P<0.01)。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溃结发生发展的中医病因病机,指出溃结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日久形成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之证。溃结之治则应为标本兼顾、寒热并调。结肠灵具有清热化湿、健脾温肾、固涩、调理气血之功效,能气血湿热兼顾、脾肾肠胃并调,使溃结临床诸症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