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秦汉以前至晚清(1911年)时期的454本古代文献中,治疗头痛的理论和方药为研究对象,并以“从风论治”为切入点,总结古代文献资料中“从风论治”头痛的相关理论和用药规律。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搜集先秦至晚清(1911年)的古代文献,筛选出有关头痛的理论和治疗方面的内容,并将所收集内容按病名、证型、治疗资料进行文献整理。在所整理的古代文献资料中,对理论部分采取分析归纳的方法。从病名、证型、治疗原则等方面总结“从风论治”头痛相关理论。在古代文献中整理出治疗头痛的方药,再对方药按朝代分类,并对其中用药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Excel2007办公软件,统计出用药频数,并总结出治疗头痛的高频药物,并对高频药物的功效和药味进行分析,总结出古代文献中治疗头痛时“从风论治”的用药特点。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高频药物在所收集方药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聚类高的高频药物组成聚类方,并以“从风论治”为切入点对聚类方中高频药物的功效和配伍进行分析,总结出治疗头痛时“从风论治”的组方规律。结果:1.历代与风相关的头痛病名古代文献中各朝代与风邪致病相关的头痛病名主要为:秦汉时期,首风、脑风、冲头痛、厥头痛、真头痛、伤寒头痛;晋隋唐时期,头风、头面风、首风、风头痛、脑风、风头眩痛、风头热、风眩偏头痛;宋金元时期,首风、脑风、头风、风头痛、风寒头痛、偏正头风、伤寒头痛、脑痛、风热头痛、风痰头痛、雷头风;明代,头风、风眩头痛、偏头风、偏正头痛、眉棱骨痛、风头痛、伤风头痛、厥头痛、膈痰风厥头痛、雷头风、首风、脑风;清代,头痛、头风、眉棱骨痛、雷头风、妊娠头痛、产后头痛。2.古代文献中与风相关的头痛证候分型与风相关的头痛分型大体为外感和内伤,其中外感头痛分为:风寒犯头证、风热犯头证、风湿犯头证;内伤头痛分为:风(肝)阳上扰证、风痰上扰(攻)证、风热痰毒犯头证、血虚动(生)风证、气血两虚动风证。3.古代文献中治疗头痛与风相关的治疗原则对于外风和内风,以及风邪伴有其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头痛,将治疗头痛时“从风论治”的治疗原则归纳为:祛风散寒、祛风清热、祛风除湿、祛风平肝、祛风化痰、祛风清热化痰、扶正祛风、祛风活血。4.从风论治头痛的用药规律在所收集的454本古代文献中,包含870组治疗头痛的方药,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所用中药共266味,并总结使用频数≥50次的药物为43味,将高频药物出现频数由高到低的排序分为:甘草、川芎、防风、石膏、生姜、细辛、白芷、半夏、羌活、荆芥、茶叶、黄芩、当归、乌头、人参、薄荷、茯苓、菊花、天南星、陈皮、麻黄、白芍、白术、葱白、天麻、柴胡、蔓荆子、附子、枳壳、藁本、苍术、黄芪、葛根、升麻、桔梗、禹白附、大枣、独活、旋复花、生地黄、干姜、前胡、白僵蚕。高频药物中以解表药的药类最多,占高频药物的34.88%;高频药物中有祛风作用的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为53.49%;高频药物的药味中,具有辛散性味的药物占了43.66%。5.从风论治头痛的组方对870组方药组成中的43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6组聚类方。其分类为:1类,附子、干姜、乌头(川乌、草乌)、禹白附、天南星、白僵蚕、天麻;2类,川芎、荆芥、白芷、细辛、葱白、薄荷、茶叶;3类,麻黄、菊花、石膏、旋复花、前胡、枳壳;4类,人参、白术、大枣、茯苓、半夏、陈皮、生姜、桔梗;5类,葛根、柴胡、升麻、苍术、黄芪;6类,羌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独活、黄芩、生地黄、白芍、当归、甘草。结论:1.头痛从风论治的病名由于历代头痛的病因病机理论不同,所以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头痛病名在各朝代中也有所不同。其中首风、脑风、头痛、偏正头痛、厥头痛、雷头风等头痛病症的命名都与风邪致病有关。2.头痛从风论治的证候分型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与风有关的头痛分型,大体以外风和内风为主。其外感的寒、热、湿等邪气常伴风邪侵犯头部导致头痛;其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都可以导致内风,而内风又可以伴随痰、瘀、湿、热等邪气上攻头部,产生头痛;而且外风也常可引动内风导致头痛。3.头痛从风论治的治疗原则在治疗头痛时,由于头痛的致病因素中常伴有风邪,而且也常用“风药”治疗头痛,或以“风药”引其他药之药力上达头部,所以不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治疗原则上多有祛风的方法。4.头痛从风论治的用药研究在治疗头痛的43味高频药物中,具有祛风功效的药物有23味,而且大部分药物都为具有发散祛风作用的辛味,可见治疗头痛的用药上多体现出“从风论治”的理论。在聚类方中,除第4类方中以补益为主,其余5类方都可见到“从风论治”的理论,并且在古代文献治疗头痛的成方中常见到这5组聚类方的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