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黑奴吁天录》翻译之合法性探讨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不懂外语,却成功地翻译了一百七十九部西方文学作品,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佳话。林纾的翻译既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译界的严厉批评,说其不够忠实。钱钟书曾说林纾的翻译“漏译误译随处都是”(钱钟书,1981:23—24)。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例,根据“忠实”原则,该书算不上好的译本,因为其中充满了删减、增添与重写。但就是这部“不忠实”的译作,一经出版就畅销海内,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文试以《黑奴吁天录》为例,结合加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对这一现象作一解释。翻译是理解的输出(笔者倾向于把“output”译为“输出”而非“产物”,因为前者更具动感,更接近从内而外的真实过程),而理解是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的过程。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是译者与原作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得不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进行理解。视域具有历史性,因而当我们讨论译者与其译作时,必须考虑到他的时代特征与他的实际情况(家庭,教育,个性等)。翻译的作用之一是充当(目的语)读者和原作的媒人,一个好的媒人应该激起读者对原作的兴趣,而差的媒人则替原作拒绝读者。要使翻译起到媒人应有的作用,那么在(目的语)读者与原作的视域发生冲突时,译者就不得不更多的考虑前者的视域,以使译作为读者所认可。多数林译作品能起到好的媒人的作用,因而是好的翻译。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全文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关于林纾及其译作的研究的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第一小节介绍人文科学中的理解。人文科学中的理解既不是绝对主观的,也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用加达默尔的术语来说,它是一种“效果历史”。第二小节介绍视域融合概念。对流传物(“Tradition”,据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译为“流传物”)的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过程。理解发生时,读者与文本在进行着一种对话。对话双方都带着自己的视域,谁都只能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而无法摆脱自己的视域。接着讨论了视域融合的特点:两个视域有不相重合的部分;两个视域有互相重合的部分;融合是一个无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融合的程度受两个视域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的可能性的制约;在某一时间点,总有尚未融合的部分存在;因为译本是有限时间内的视域融合的产物,所以其中存在一些视域未融合的痕迹是难免的;广义的视域融合应该包括视域相遇、视域冲突和视域融合。接下来讨论的是:任何人的视域都是由他的时代和经历所决定,时间距离是视域融合的积极因素,因为它不是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充满了流传物,这些流传物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方便。第四部分是对《黑奴吁天录》译本的分析。第一小节是宗教内容的翻译。译作中保留的宗教内容:汤姆的信仰危机;直接引语中的“God”和“the Lord”予以保留,译为“上帝”或“天主”;书中人物用来表达情感的圣经引文;书中人物的宗教立场;汤姆对上帝坐视黑奴受难的质疑。删减与改写的部分:叙事者的插话具有布道的性质,删除;原文中有的章节以圣经引文开头,删除;汤姆经历信仰危机后更加坚定了对上帝的信念,缩减;对原文中部分内容去宗教化;大部分宣扬宗教力量的内容,删除;乔治致朋友的信中的宗教内容,删除。第二小节是关于政治内容的翻译:奴隶主和奴贩子对黑奴的善待,删除;增添某些内容强调黑奴的苦难;增添某些内容强调反抗的必要性。第三小节是关于性与女性的内容的翻译。对女人性感外表的描写,删除;丈夫对妻子表示亲密的称呼,省略;关于女人能干的描写,删除;女人不能有男人的优点;女人不能关心政治。第四小节是关于文化特殊性的翻译:一些西方文化意象译为中国文化意象;部分西方文化特有的东西予以保留,并加以解释。第五小节是关于文体的翻译:不采用章回体以实现文体忠实;删除多数叙事者的评论和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保留一些介绍新场景和初次出场人物的叙事者插话。第六小节是关于种族歧视内容的翻译:夜娃和托弗收的对比(实际上是对托弗收的歧视)被删除;取消混血黑人和纯血黑人的对比,让他们说同一种语言。第七部分是除了以上章节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予以保留:主要情节和内容;多数反对奴隶制的内容;很多宗教内容。这一章是为下一章分析《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打下基础。第五部分是关于《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第一小节简介斯托夫人和林纾生平,作为分析他们各自视域的基础。第二小节讨论《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主要是关于宗教、政治、文化、种族、性别视域的冲突与融合。第六部分论证《黑奴吁天录》是一个好译本。主要论据是:任何译者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视域;新译本的出现不能证明旧译本是不好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便于译本和(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黑奴吁天录》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好译本应该是一个好“媒人”,《黑奴吁天录》是一个好“媒人”。第七部分是结论。研究译者及其译作时,应该考虑到译者的视域;好译本首先应该便于自身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否则会替原作拒绝读者;好译本应该是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的好“媒人”。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反讽现象。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对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做出选择使之顺应物理、社会和认知语境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反讽被定义为
明代赵宦光《说文长笺》,著作甚巨,内容颇丰。由于受到当时疑古、思辨、创新、求实社会思潮的影响,敢于抛开《说文》的体系,对其编排系统、释义、所收篆字等加以怀疑并提出自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理论课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最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马克思主义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角度出发,采取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方法,分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徐志摩演说词翻译中的实现,以检验元功能理论在演说词翻译研究中的
剧场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艺术,各种风格交错、混杂、渗透。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先锋派、环境戏剧……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风格和形式难以区分和评
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奥斯汀运用语言现象学方法对日常语言展开了独特的探究,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所谓语言现象学方法就是一种日常语言的描述方法,它的
田关水利枢纽工程是四湖流域上区防洪排涝的系统工程,预测预报四湖上区水文信息是搞好流域科学调度的重要依据,笔者根据多年防汛排涝的实际,试着建立了四湖上区水文监测预报
新形势下,我国的民族工作对民族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老一辈卓越民族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以研究其民族工作方法,对于当下我国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融资难是我国普遍面临的紧迫问题,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对我国的创新、转型以及就业的作用重大,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意义重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各国间的经贸往来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文献及资料需要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翻译已经越来越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