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中的意义建构——读者反应定性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世界知识的基本认知活动,一直是中西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来源则更是阅读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阅读研究大多认为意义存在于文本中,并将阅读视为读者从印刷文字中被动接受意义的单向活动。随着60年代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兴起,阅读渐被视为一项由读者、文本和作者共同参与的动态的交互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经验世界主动建构意义的产物。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阅读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和文学本体论视角,本研究试图对文本阅读的动态建构性展开探讨。一方面,从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本文详述了文本阅读中四个重要的阅读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心理语言学模型、交互式模型及图式理论模型),并分析了模型构建背后的建构主义倾向:即阅读成为一种由读者主体要素与文本特征要素交互作用的意义构建活动。另一方面,本文透过研究阅读意义来源这一文学本体论视角,详述了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者意图论、文本自足论、读者决定论及共同建构论,并试图将阅读视为由读者、文本、作者三方共同协商的动态交互的空白填补活动和视域融合事件。本文提供了一个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读者反应定性研究,研究结果体现了阐释结果的非一致性、阅读过程的交互性及读者对图式知识和作者提示的依赖性。本文的结论是,意义由读者、文本、作者三方在阅读过程中通力协作、动态建构而来。  
其他文献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翻译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翻译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而是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考查;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凭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被公认为是现代美国出色的文体学家。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旧南方秩序正受到冲击,而
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
比赛双方:南京大学青王子(P) Vs Histlsycjj(P)  比赛地图:欧哈那  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PvP,而且两人绝对是对战术进行过精心设计的。从一开始两人就不停聊天套近乎,但是表面上的和谐,并不能掩藏两人正在酝酿的各种杀招。比赛刚刚开始,两人都早早派出了探路的农民,但是都没有第一时间去对方的家里,而是在对方分矿的附近造下了一根水晶。这是什么情况?两人的发展方向出奇一致,而战术的选择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受到世界公认的优秀剧作家,其创作的“威胁喜剧”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引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品特风格”,品特戏剧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