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世界知识的基本认知活动,一直是中西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来源则更是阅读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阅读研究大多认为意义存在于文本中,并将阅读视为读者从印刷文字中被动接受意义的单向活动。随着60年代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兴起,阅读渐被视为一项由读者、文本和作者共同参与的动态的交互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经验世界主动建构意义的产物。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阅读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和文学本体论视角,本研究试图对文本阅读的动态建构性展开探讨。一方面,从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本文详述了文本阅读中四个重要的阅读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心理语言学模型、交互式模型及图式理论模型),并分析了模型构建背后的建构主义倾向:即阅读成为一种由读者主体要素与文本特征要素交互作用的意义构建活动。另一方面,本文透过研究阅读意义来源这一文学本体论视角,详述了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者意图论、文本自足论、读者决定论及共同建构论,并试图将阅读视为由读者、文本、作者三方共同协商的动态交互的空白填补活动和视域融合事件。本文提供了一个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读者反应定性研究,研究结果体现了阐释结果的非一致性、阅读过程的交互性及读者对图式知识和作者提示的依赖性。本文的结论是,意义由读者、文本、作者三方在阅读过程中通力协作、动态建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