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网络协议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hb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Internet网络为平台,以IP流媒体为传输模式的IPTV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定式、单向的广播电视消费模式,实现了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之间实质性的互动,其未来发展已成为业界的焦点话题。   为减少网络故障,保障网络性能,如何实时评估和分析IPTV网络性能是组网、建网、运营和维护中的关键问题。虽然目前国内外有相关机构针对IPTV网络协议监测技术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他们当中有的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有的实现无法满足国内多种制式的需求。随着IPTV业务在国内的逐步推广和深入,为IPTV网络协议监测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IPTV网络测试仪的研发为背景,在介绍IPTV网络概况和协议监测基本技术的同时,给出了重要测试参数的提取方案,并重点完成了基于WindowsCE平台的IPTV网络测试仪软件架构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的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精读和全面分析IPTV视频流监测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对比阐述了IPTV网络监测指标的选取方案,并分析了相应的算法及提取流程。   第二,深入研究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结构、进程(线程)调度、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图形界面等相关内容,并搭建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定制所需的SDK开发包和操作系统的剪裁与移植。   第三,针对仪表的功能需求和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了适合IPTV测试仪硬件环境的软件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所用的重要开发方法进行了分析。   第四,基于面向对象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对IPTV测试仪上层软件中主要模块的实现进行了详细设计。重点包括IPTV性能测试和以太网测试的软件工程实现流程、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的改良、测试数据库的管理以及图形界面的呈现。   第五,提出一个简明的IPTV网络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预测的思想,为将来IPTV后台分析系统的搭建提供了算法参考。   最后,指出了下一步研究与应用的难点和方向。   经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IPTV网络协议监测技术的软件实现方案能够在硬件平台上稳定可靠地运行,代码具有较好的健壮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多媒体应用的日益广泛,视频流业务在网络通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H.264.标准正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有效地增加了信道容量,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多径性能和高频谱利用率,因而将两者结合的MIMO-OFDM系统在现代无线通信领域得到
在无线环境监控系统中,设计高性能的无线环境监控前置端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难点之一。最近ARM公司推出的Cortex-M3处理器,整合了多种技术,相比以前的ARM CPU而言,极大地减少了
波束形成具有测量目标方位,分辨空间多个目标,提高输出信噪比等功能,因此在声纳、雷达、通信等众多领域中应用广泛,但其测量性能的好坏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有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一种多跳自组织网络。它利用大量节点协作地感知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的信息。目前,在WSN中主要使用三种可靠性保障机制,包括前向
低密度校验LDPC码(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是除了Turbo码之外,又一类近香农限的编码方法。由于LDPC码的出色译码性能,有关它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在实际应用
如今的第三代(3G)通信系统,已经在向第四代(4G)系统演进。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已经发布了长期演进(LTE)的规范。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在物理层,特别是在调制和多址接入方案中
带宽资源的有限性对于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可伸缩性视频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SVC)利用预测编码等技术获得高压缩比,来克服这一困难。然而,预测编码技
目前企业大型计算环境由于其孤立、异构的特点,往往缺乏对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由此带来一系列其它问题,例如服务器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使用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