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有机聚集体及其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份之一。由于其在微食物网及有机物降解中的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水体中能量流通、营养盐转换、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以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太湖为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太湖有机聚集体的形态结构、时空分布、附着细菌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太湖中以粒径10~200 lxm的小型OA为主,丰度为1.3~23.5×105ind./ml(平均值为7.1×105ind./ml)。OA主要以碎屑聚集体及藻类聚集体为主,来源及形态结构有时空差异。   2.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丰度平均值为15.5×106 cells/ml,占水体中总细菌的53%。附着细菌的丰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夏秋季高,冬季低;河口区高,东太湖低。附着细菌的丰度与OA显著正相关,并且两者与水温、TSS、TP及Chlα也显著相关。扫描电镜和DAPI染色表明,OA上附着有大量形态各异的细菌,丰度远比海洋及深水湖泊中的要高。提示在太湖这样水动力扰动频繁的浅水湖泊中,OA在营养盐循环中有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3.为了检测DNA提取方法对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DGGE图谱的影响,实验运用了4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比较了这几种方法得到的DNA片段大小、产量、纯度及指纹图谱的异同。结果表明玻璃珠振荡结合CTAB抽提法耗时短,可重复性高,获得的DNA产量大、纯度高。并且,这种方法得到的DGGE条带最多,最能代表有机聚集体上真实的细菌群落组成。   4.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的物种多样性高,不同生态类型湖区、不同季节群落组成不同,但仍有一些特殊的优势细菌类群。通过构建细菌的16SrDNA文库、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OA附着细菌以β-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34.4%)、α-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15.2%)、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11.2%)、以及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10.3%)为主。这些细菌类群的产生与蓝藻水华暴发有密切关系,提示这些细菌在分解由藻类分解产生的大分子复合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5.附着细菌生境分析表明,有41.5%~78.8%的附着细菌源自淡水生境,其它的来自沉积物、土壤、活性污泥等生境。说明在太湖这样水动力扰动频繁的浅水湖中,OA上附着细菌、水柱中浮游细菌及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间有一定的交换。另外,从河流输入的外源细菌对太湖部分湖区附着细菌的组成亦有重要贡献。   6.运用T-RFLP技术检测到:OA上附着细菌的群落随时间变化进行着快速的演替,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占据优势地位。附着细菌群落在不同生态类型湖区、不同季节间存在时空异质性。CCA分析表明,不同湖区影响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不同。总体而言,水温、溶解氧、透明度以及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是附着细菌群落演替的驱动因子。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电视及其它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发展趋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纷纷拓展多种传播途径与平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迈进。各电视频道除完成日常节
古村落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我国
相比于通用地理信息系统,煤矿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相对落后,空间数据仍然以文件的方式存储,在“数字煤矿”的发展进程中,其带来的问题愈发尖锐,如无法实现海量数据共享,难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森林和水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森林水文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石质山区作为华北平原的主要补给区,其水量和水化学特征变化影响重大。同时,山
期刊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水文响应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的热点,而水文模型则是实现这一研究的有力工具。鄱阳湖流域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江西省行政
干旱区水资源控制着荒漠河岸林的分布格局,荒漠河岸林构成了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河流漫溢对植被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起到决定性作用,河流补给的地下水起着维系植被生长和复壮
江河源区是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的总称,位于青海省境内,源区总面积为27.37万平方千米,长江源区面积为14.23万平方千米,黄河源区面积为13.14万平方千米。长江源区为通天河出青海省以上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课程改革也正以全新的姿态向前推进。音乐新课程对实施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原来的教学看法及研究相比有了重大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