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实腊的中国观及其传教策略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罗伯特·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英国新传教士,他在19世纪初便进入中国。随后,德国新教传教士的在华传教活动也发展起来。作为马礼逊的继任者之一,第一位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传教士卡尔·郭实腊(1803-1851)积极投身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事业。鸦片贸易及其导致的殖民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走上国际舞台,与他者文明接触。19世纪30年代,郭实腊在中国沿海进行了三次航行,目的是通过讲道分发圣经小册子和翻译中国书籍,从而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随后,他在广州和香港建立了传教基地。其中,他建立的“福汉会”实现了新教传教本土化的思想实践。在华期间,他著述颇多,包括多种语言的书籍和报道。这为后世研究者全面了解其中国观的诸多方面,如对汉语、中国宗教、中国人、中医以及中国城市的认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本文试图呈现并总结郭实腊中国观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其随之变换的传教策略。基于陌生文化感知和身份结构理论,本文尝试勾勒郭实腊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归纳郭实腊在新教在华传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基督教在华传教未能获得完全成功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论文着眼于一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大器晚成型作家——井上靖,通过解读其新闻小说《化石》和《星光与祭礼》,来考察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生死观。井上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报告。翻译的材料是由佩内洛普·彼得森、伊娃·贝克和巴里·麦高(Penelope Peterson,Eva Baker和Barry McGaw)主编的《国际教育学百科全书》第三版第三
藏族中篇小说仅有30年的发展历程,但创作者们始终以“文学即人学”的文艺观为主,使得作品的内容贴近现实,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近十年创作的藏族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上,
《新古今和歌集》是在平安时代向镰仓时代变迁的动乱时期下编纂完成的敕撰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的歌风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的歌风并称为三大歌风。而《新古今和歌
蒙古族风格抒情歌曲是现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歌曲的曲调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歌词内容描绘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积极推
维·苏·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随后求学并迁居英国。结合自身国内外的生活经历,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毕斯沃斯先生的
风能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风能的利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风力发电机作为开发风能的主要设备,其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基于模型的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的研究往往是基
晚清湖湘著名诗人黄道让,生平笃力创作,一生作诗近万首,传世有《雪竹楼诗稿》十四卷,删存其诗八百首。今传《雪竹楼诗稿》除存诗外,还录存了作者的同年举人、师友、亲属、弟
本论文题目为《简析钦氏族》﹙藏语汉文史书中写成琛﹚,主要论述钦氏族的历史。该氏族在横跨三千多年的藏族历史长河中,以氏族首领的身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浩繁的藏族古代史中,对
潘查亚特制即“五人长老会”,是印度最为古老、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农村组织制度之一。印度独立后,潘查亚特制被纳入1950年印度宪法,但该宪法并未对其具体实施细则进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