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粮中添加牛至油对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ang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饲料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耐药性、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畜牧养殖业急需研发出能促进畜禽健康、无残留、无污染、安全高效的新型添加剂。牛至油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杀菌、降腹脂等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在日粮中添加牛至油不仅能促进肉鸡的健康,还能够降低肉鸡的腹脂率、提高腿肌重。为了研究牛至油对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生产性能、免疫机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杜长大三元杂仔猪和育肥猪为对象,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牛至油,观察牛至油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屏障作用的影响以及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牛至油在养猪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试验一将96头体重相近、健康的断奶仔猪逐只称重、编号,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饲喂仔猪基础日粮(CP=17%)、处理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之上含有400g/t的日粮),每组设置3个重复,而每个重复有16头仔猪,试验开始前,各组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试验前预饲3天,试验期28天,试验期间,每日饲喂四次,仔猪每日自由采食以及自由饮水。每日观察仔猪的健康状况,并记录好每重复采食量以及死淘率等。试验结束后,逐只称重、屠宰、采血,并采集仔猪小肠相关样品,用以检测仔猪肠道屏障功能。试验二选取30头体重相近、健康同批次的育肥猪逐只称重、编号,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饲喂育肥猪基础日粮(CP=15%)、处理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之上含有400 g/t的牛至油日粮),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育肥猪,试验开始时各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饲养管理同上仔猪一致,试验期60天,试验结束后,屠宰,接血,并采集育肥猪背最长肌,用以检测育肥猪背最长肌相关肌肉品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400 g/t的牛至油对其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仔猪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能够改善仔猪回肠黏膜菌群,降低有害菌数量,提高有益菌数量;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降低仔猪的死淘率。2.在日粮中添加400 g/t牛至油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是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提高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增加背最长肌中的粗脂肪含量,增加育肥猪的眼肌面积,降低背膘厚,改善了育肥猪的胴体品质。
其他文献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涉及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发育、分化、代谢和防御等。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拥有多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常见的虫生真菌,分布广泛,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无污染,不易形成抗性等优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玫烟色棒束孢IfB01菌株对B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步伐都得到了加快,但行政区域体制改革滞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
低共熔溶剂作为一种绿色试剂,应用于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本研究以氯化胆碱、二水合草酸制备低共熔溶剂,并分别结合甘油、乙二醇、聚乙二醇,组成溶剂体系。以甘蔗渣为底物
超材料是由周期性排列的结构单元组成,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调节,便可实现自身一些特殊的电磁特性。因此,超材料吸波体(MA)成为各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并被用于各种新型微波
自旋电子学是通过控制电子的自旋实现信息的传递,热电子学是利用温度差驱动产生电流。基于自旋电子学与热电子学结合的热自旋电子学研究为未来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
金刚石的光谱透过范围宽,折射率高(2.4),光交换性能好,在中红外区域波长范围内的光衰减低于1 dB/cm其禁带宽度远大于同族元素硅和锗,在蛋白质等特征光谱范围(1500-1800 cm-1)表现出较低的光学吸收率,不易吸收光信号激发载流子而导致信号损失。同时,金刚石的质量轻,生物相容好,耐腐蚀性极强,宽禁带可使其在极端温度下正常工作,高热导系数能及时传导出光电器件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基于以上优异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应用广泛,基因组长度小,易于遗传操作且与其他禾谷类植物具有共线性等特点,成为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其生理机制在植物
植物开花和花青素合成调控与植物生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逆境胁迫响应、产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植物开花和花青素合成调控的遗传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SPL9(SQU
肝素酶Ⅰ(Hep Ⅰ)是一种可以特异性将肝素降解为低聚糖或不饱和二糖的多糖裂解酶,可用于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体外循环中肝素的消除以及肝素精确结构的确定。本文选择了三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