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lolemia, FH,MIM 143890)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研究胆固醇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作用机制的极好范例,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明确我国FH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研究一例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突变类型,及细胞LDL-R功能的改变,分析FH患者LDL-R突变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突变位点对FH的影响。方法以一例经临床确诊的FH患者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心血管超声等检查;常规生化检测FH家系成员血脂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淋巴细胞4℃、37℃孵育时结合及内化LDL的功能;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患者载脂蛋白B100 (apoprotein B100,Apo B100)包括Q3500R、R3531C和R3501W位点在内的片段,以排除Apo B100缺陷症;扩增患者LDL-R基因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对有异常单链的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与Gene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以发现突变位点,分析突变性质,并在家系分析中验证该突变;检索英国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如果在已经公布的771种突变中未见报道,则认为是新的突变位点;进而采用SSCP测定该突变在100个正常人中的发病率,如小于1%则认为是致病性突变。结果该FH患者心电图显示Ⅰ、avL、Ⅴ5和Ⅴ6导联ST段斜下型下移≥0.05mV,T波倒置,血管超声检查左颈总动脉管腔内膜增厚约0.12mm,右侧股动脉内膜有强回声斑块2×3 mm;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返流,流速273cm/s,压差为29.8;淋巴细胞LDL-R结合和内化的活性均明显下降;核苷酸序列分析未见ApoB100基因Q3500R、R3531C和R3501W位点突变;SSCP电泳发现LDL-R基因第4外显子异常单链,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该基因第691位点T>C改变,氨基酸密码子由TGC转变为CGC,编码的半胱氨酸转变为精氨酸(C210R),为纯合错义突变,父亲及母亲该基因均发现上述突变;经检索英国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在已经公布的771种突变中未见报道,由此认为该患者的LDL-R突变为一新的位点;该突变在100例正常人中的发病率为0%(<1%),故认为是致病性突变。结论1.该患者符合FH和冠心病临床诊断,动脉硬化程度严重。2.该患者Apo B100基因包括Q3500R、R3531C和R3501W位点在内的片段未见突变,可排除患家族性Apo B100缺陷症可能性。3.成功发现LDL-R基因第4外显子691位点T>C纯合错义突变(C210R),C210R为新突变,并证实为致病性突变。4.患者淋巴细胞表面LDL-R结合和内化活性明显降低,可能与LDL-R基因C210R致病性突变有关。5.患者可能由于LDL-R基因致病突变,导致细胞LDL-R活性明显下降,从而引发胆固醇极度增高,进而导致As,最终发生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