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评级的产生源于让投资者便于做出投资决策,其本质是让投资者更清楚所选证券是否符合对风险的要求。信用评级的对象最初仅局限于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证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时代的到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业务由国内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评级对象从限于固定收益类债券扩大到金融衍生品领域。上世纪70年代以后,信用评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与日剧增。 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证券化产品恰恰是将该危机扩散到全球的“元凶”。人们对信用评级机构没能及时预警风险非常失望,这是继“安然事件”后,针对信用评级失败的第二次“批评潮”。本文探讨了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美国信用评级失败的根源。 目前,我国对信用评级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信用评级行业对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我们信用评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而且要给予其发展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模式,使该行业能够充分发挥预防风险、维护秩序、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