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其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后列。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使得民族地区多数优质农村劳动力涌入发达城市,造成了“空心村”、“老幼村”和“妇女儿童村”等畸形现象。如何提高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共享式发展不仅仅是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更是全民有能力和机会参与经济建设并能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呢?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只是给予贫困人口一定的物质资助,对他们的资源开发能力、就业能力关注不够,只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暂时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问题。因此,只有找到一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依靠自己的能力增收致富的模式,才能够挖掘民族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形成产品的特色和品牌,提高农村资源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农村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和城市共同进步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创业视角研究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对民族地区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测评。本文突破了以往对民族地区经济问题研究中简单以数据描述来列举现象的研究思路。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共享式发展(包容性增长)的测度方法,结合共享式发展理念,从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果分享两个方面构建了民族地区农民共享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广西民族地区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共享程度,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研究表明,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共享程度为“不甚共享”,而影响农民共享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制约了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农村优势资源的竞争能力,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二,运用面板数据和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在分析新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01-2011年广西12个少数民族县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和医疗保健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比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本投入的影响大,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不同效果也有差别: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大于农民家庭投资,而医疗保健投资方面的效果则相反,政府投资的作用尚不明显,家庭投资的作用较大,但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对家庭增收的影响是负面的。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家庭增收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作用最大,第三产业的作用次之,第一产业的作用相对较小;同时,农村家庭增收对产业结构调整也有积极的影响,农民家庭增收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大。可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分析了创业驱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民族地区创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创业的周期性波动促进了农村产业集群化和专业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创新。其次,从民族地区经济共享式发展的四个要素着手,分析了创业驱动经济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就业以及农民增收四个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通过创业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共享城市发展的结果,而且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第四,通过案例分析了创业驱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成功模式。本文第五章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论述了创业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实现共享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称为“恭城模式”。首先,分析了恭城瑶族自治县经济共享式发展历史轨迹。分析表明,在“恭城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创业型人才始终起着核心的推动作用。接着,分析了农村创业促进县域经济共享式发展的效果。分析显示,创业不仅加快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缩短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理性流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了外向型创业、引进型创业和本土人才创业三种创业模式驱动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实际效果。第五,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鉴于前面的分析,文章最后从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创业两个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