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隶属于眼镜蛇科、环蛇属,为体型中等体积大小的神经性毒蛇。本课题通过对其种群遗传和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从系统发育、两性异形以及地理变异等方面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种下分类进行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Cytb和ND4对银环蛇进行种下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利用Cytb和ND4基因构建包括银环蛇在内的环蛇属物种的贝叶斯系统推断树(BI树)和ML树。结果显示,银环蛇和马来环蛇(Bungarus candidus)聚成一个单系(100%PP),该单系由两个亚系组成,第一个由全部采自于中国南部的21个样本和银环蛇组成(99%PP),这个亚系内并未出现亚支的分化;第二个亚系由马来环蛇和44号采集于中国西南部和南部及越南的“银环蛇”组成(94%PP),第二个亚系分成两个亚支。结合形态鉴定结果,我们鉴定构成第二个亚系的44个样本实为马来环蛇而非银环蛇,这是马来环蛇于国内首次发现,为中国一新纪录。对采集自我国的109号原被鉴定为“银环蛇”的成体标本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可知其中79号为银环蛇,30号为马来环蛇。对银环蛇标本作两性异形及地理变异分析,对所有马来环蛇和银环蛇标本进行种间差异比较,所有数据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银环蛇在体部白横纹数(F=7.80,P=0.007)、尾部白横纹数(F=6.87,P=0.011)、尾下鳞数(F=18.46,P=0.000)、尾部前段背鳞数(Z=-3.85,P=0.000)、尾部中段背鳞数(F=18.47,P=0.000)、眼间距(F=9.291,P=0.003)、肛鳞宽(F=24.197,P=0.000)、颏鳞长(F=5.760,P=0.019)、尾长(F=5.363,P=0.023)、头宽(F=4.992,P=0.028)、额鳞宽(F=9.481,P=0.003)、眶上鳞长(左/右)(F=5.916,P=0.017;F=6.174,P=0.015)、头体长(F=11.906,P=0.001)等形态特征存在两性异形。由于银环蛇存在两性异形所以在做PCA分析时将雌雄分开,以排除两性异形的影响。结果显示,银环蛇在雌性和雄性均不存在地理种群分化。银环蛇和马来环蛇种间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雌性个体在腹鳞数(Z=-4.376,P=0.000)、体部白横纹数(Z=-2.665,P=0.008)、鼻鳞长(右)(F=5.861,P=0.020)、鼻鳞宽(左/右)(F=6.584,P=0.014;F=6.423,P=0.015)、肛鳞长(F=4.741,P=0.035)、肛鳞宽(F=11.170,P=0.002)、颏鳞长(F=15.851,P=0.000)、颏鳞宽(F=6.451,P=0.015)等形态特征存在差异,雄性个体在腹鳞数(Z=-3.043,P=0.002)、体部白横纹数(Z=-5.451,P=0.000)、眶上鳞长(左/右)(F=9.338,P=0.003;F=9.626,P=0.003)、眶上鳞宽(左)(F=9.626,P=0.003)、吻鳞长(F=4.219,P=0.045)等形态特征存在差异。通过PCA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银环蛇和马来环蛇在分子上能够分开,但在形态上雌雄两性均未出现明显的分化模式,两者之间始终存在部分重叠。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本课题研究结果对国内分的环蛇属的分类进行了整理,发现一中国新纪录,否定了银环蛇云南亚种(B.m.wanghaotingi)的有效性。根据目前的结果来看银环蛇存在两性异形但并未出现种下分化,这和形态分析结果一致。银环蛇与马来环蛇之间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化模式,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对于银环蛇和马来环蛇两物种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