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方法:详细收集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8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同时进行NIHSS评分及TOAST分型。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n相关分析法分析入院24小时内可溶性CD163水平与NIHSS评分,以及血清中可溶性CD163与白细胞计数等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OAST分型,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比较两亚组中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的差异,并根据NIHSS评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比较不同亚组血中可溶性CD163水平。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清可溶性CD163水平和入院第10天可溶性CD16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清可溶性CD163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285,P<0.05)。在Logistic回归中,我们发现入院24小时内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独立相关(P<0.05),且病情越重,血清中可溶性CD163水平越高。 结论:(1)血清中sCD163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2)血清中sCD163可以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即病情越重,血清中sCD163越高。血清中可溶性CD163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定临床病情轻重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