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秦岭呈东西走向贯穿我国中部,是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多种类型生态功能区,目前有关该研究区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服务的研究还缺乏深入。本文立于水源涵养功能这一研究点,选择陕西省内的秦岭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借鉴生态系统理论,选择InVEST模型、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相关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产品,对1980~2018年秦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时空差异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探索,初步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呈东西走向贯穿我国中部,是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多种类型生态功能区,目前有关该研究区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服务的研究还缺乏深入。本文立于水源涵养功能这一研究点,选择陕西省内的秦岭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借鉴生态系统理论,选择InVEST模型、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相关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产品,对1980~2018年秦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时空差异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探索,初步分析影响因子与水源涵养的联系,并对水源涵养在不同尺度下对气候的响应开展深入探讨,最终通过情景设定对秦岭未来一段时间水源涵养量进行简单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秦岭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1980~2018年秦岭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均呈上升状态,年降雨量则呈下降状态,变化趋势分别为0.37℃/10a、10.64mm/10a和-17.03mm/10a,且这三要素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76℃、875.89mm和840.70mm。空间上整体来看,气温与降水量的分布均是秦岭南麓的值高于北麓,而蒸散量的分布与海拔有一定相关性。(2)1980~2018年耕地总共减少了65.68km2,林地减少了12.38km2,草地增加了38.12km2,水域增加了11.75km2,其他用地则增加了28.16km2。从年代来看,1980s到2010s耕地的变化趋势和林地、草地的变化趋势呈反向变化,耕地面积的增加伴随着林地和草地的下降。(3)1980~2018多年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范围、水源涵养深度、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0~1140.69mm、51.84mm、30.12×108m3。近39年,水源涵养整体变化表现为缓慢下降,变化速率为-2.14×108m3/10a,且由于极端降水,水源涵养量分别在1981、1983和1997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突变。水源涵养量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上除嘉陵江流域以外,以秦岭主脊为核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从一级流域来看,水源涵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汉江流域16.40×108m3、渭河流域4.94×108m3、嘉陵江流域4.15×108m3、丹江流域2.93×108m3和洛河流域1.54×108m3。(4)水源涵养量随DEM的升高而增加,变化趋势为16.8mm/km;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为坡度每升高1°,水源涵养下降0.72mm;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变化趋势为3.91mm/℃,且气温与水源涵养量的相关性与海拔的高低呈负相关;水源涵养量还随着降水量的升高而增加,降雨量每增加10mm,水源涵养量增加2.67mm;随蒸散量的升高而减少,蒸散量每增加10mm,水源涵养量下降1.96m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量不同,表现为林地(15.09×108m3)>草地(9.43×108m3)>耕地(5.53×108m3)>城乡用地(0.04×108m3)>未利用地(0.01×108m3),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水源涵养量占总量的81.41%,成为主要贡献力量。(5)在极端降水条件下,水源涵养量变化显著,干旱年份的水源涵养量占多年平均的29.53%,湿润年份是多年平均的2.36倍。极端降水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表现在,湿润年份水源涵养量较正常状态下增加了59.46mm,干旱年份则减少了18.29mm。根据情景模拟证明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量起主导作用,且模拟得到未来十年秦岭平均水源涵养量为31.48×108m3,与近39a的平均水源涵养量相比增加1.36×108m3。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外延式扩张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推进的转型期的到来,历史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也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强调将多个文化遗产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视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市及咸阳市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关联视角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
自然界降雨-蒸发带来的干湿耦合作用对土体性质、结构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众多工程建设,因此研究干湿循环下土体性质、结构变化情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水膜转移法模拟增湿过程对取自武乡盆地边缘的黏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通过数字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土体表面的裂隙演化。之后分别对多次干湿循环前后的土样进行微观试验、强度试验、渗透试验及膨胀试验,并利用灰色理
本文选取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的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为研究对象,在固原市原州区石碑塬地区开展了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及现场取样等野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黄土基本力学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室外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对低角度边坡在震动液化作用下发生滑移现象的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野外勘探和走访调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石碑塬低角度滑移特征:(1)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除了通勤自身的目的属性,在其过程中居民的体验同样重要。因此,关注通勤者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在通勤过程中的幸福感,是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重要途经之一。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是对其进行改善的基础,甄别对通勤幸福感提升有益的因素,对于关注个体通勤行为的交通系统优化、打造以人为本的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手机软
2018年发布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取代了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传统规划已不能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原有发展模式和住区规范已不能解决问题,也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提出的新需求。现今老城内原有生活格局与传统公共空间在用地紧缺的挑战下,功能逐渐衰退,城内空间亟需重塑,城市功能修补在城市品质的塑造过程中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以社区发展理论来构建生活圈的分析框架,
生态空间之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科学优化生态空间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也可为科学规划国土空间提供主要依据。山区县自然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兼具重要性和脆弱性双重特点,生态空间划定既要遵循一般普适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山区自身特点。因此,寻求适用于山区县的生态空间划定和优化方法对于山区县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山阳县为例,充分考虑该地区地形复杂和生态脆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颗粒材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特殊的力学特性导致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制约着我国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纤维加筋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土体改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土体强度,在路基改良、边坡支护等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纤维加筋土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大于理论研究的土工材料,其变形过程中内部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对解决复杂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
中国城市发展经过30多年的“增量扩张”现已向“存量优化”转变,从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进入以有机更新为主的重要时期,旧城更新成为发展主题。立足品质提升,塑造地方特色,强调人文内涵,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是各个城市当下的主要任务。城市更新中的传统风貌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核心展厅,是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议题下,提倡文化自信的首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更是强调需加强历史文化空间协调管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临汾市为研究实例,分析历史文化空间现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估历史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价值及空间价值,探究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协调管控策略,
促进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乡村健康、有序的发展,深入了解乡村聚落格局是基础,乡村聚落格局是乡村发展演变的直观体现。目前,我国乡村聚落普遍呈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混乱及村庄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脚步。为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深入剖析乡村聚落格局及其发展动态,遵循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农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