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头翁属Pulsatilla Miller资源分布与白头翁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白头翁属Pulsatilla Miller的分类问题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最早白头翁P.chinensis被归于银莲花属Anemone L.,之后白头翁又被单独分为白头翁属。目前,白头翁药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栽培技术十分有限。在药材需求量连年增加的趋势下,面临着白头翁药材供应不足的困境。因此,很有必要对白头翁的资源分布及白头翁属植物分类作系统阐述,同时进行白头翁属植物的种子萌发探究,为白头翁栽培育种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2.由于正品白头翁药材资源不足,加之外观形态特征等传统鉴定方法很难对白头翁药材及伪品准确鉴定,因此白头翁药材的质量评价及鉴定研究十分迫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白头翁的质量评价及准确鉴定提供有效方法。材料与方法:1.材料:白头翁属植物种子14份,白头翁属植物新鲜叶片6份,药材94份,白头翁地上部分10份,分别收集于辽宁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河南省驻马店市、辽宁省鞍山市千山、辽宁省凤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均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廷国教授、许亮教授鉴定。2.方法:2.1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相关文献,对中国白头翁属植物进行系统分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我国白头翁属植物资源地域分布情况。同时根据白头翁属植物标本在国内7所不同地域范围的大型植物标本馆中的馆藏情况,整理了已搜集的白头翁属植物标本数量及种类。2.2计算白头翁属植物种子的千粒重,对白头翁属植物种子进行萌发实验。2.3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采用HPLC法测定60批不同组别白头翁属3种药材的指标性成分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首先将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3种药材各分为大、小两组,对它们的长度、直径、重量进行测定,并对不同种药材及同种药材不同组别之间的含量进行比较。2.4建立30批白头翁药材及10批白头翁地上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根据所得色谱图对各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并比较分析。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得的指纹图谱全谱计算相似度,采用中位数法生成对照图谱,比对已知化学成分,计算共有峰保留时间及峰面积比值。2.5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6种白头翁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分析,对它们的基因组特征、简单重复序列、长重复分析、IR区域边界、核酸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邻接法(NJ)构建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51个共享蛋白编码的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白头翁属植物在毛茛科植物中的系统发育位置。2.6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种白头翁药材不同比例混合粉末进行鉴定,样品比例分别为1:1:1:1、4:1:1:1、8:1:1:1、16:1:1:1,利用宏基因组学策略进行分析,使用MEGA 6.0对NCBI数据库选取的白头翁属ITS2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出的OTU代表序列进行分析并鉴定。通过丰度分析,探究测序各样品量与所得序列条数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1753年林奈在Species Plantarum里首次将白头翁归于银莲花属,命名为Anemone pulsatilla。现白头翁被归于白头翁属,命名为Pulsatilla chinensis。1922年发表的文献中,有学者认为金县白头翁是白头翁和朝鲜白头翁的杂交种,现金县白头翁作为白头翁的变种收载于《中国植物志》。我国共有白头翁属植物11种6变型2亚种5变种,共计24种。2.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发现中国白头翁属植物在我国20个省均有分布。白头翁作为唯一法定正品药材来源,在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16个省均有分布,且东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7所国内不同地域范围的大型植物标本馆中,共收藏中国白头翁属植物11种,3变种,2变型,共16种。7所标本馆共收藏国外白头翁属植物27种、4亚种、5变种、7变型,共43种。3.白头翁属各植物种子的外观形态及其相似,但从种子大小,宿存花柱的长度上来看,它们仍有细微差别。种子萌发实验显示,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灰花白头翁、金县白头翁、细叶白头翁种子的发芽周期分别为25天、23天、26天、26天、25天、24天,发芽率分别为31.33%、78.67%、74.00%、75.33%、32.00%、36.00%,发芽势分别为23.33%、30.00%、56.00%、42.00%、24.00%、32.00%。陈年的白头翁和朝鲜白头翁种子均未发芽。4.HPLC法测定3种白头翁药材不同组别共60批样品的白头翁皂苷B4含量。白头翁大组药材中白头翁皂苷B4的平均含量为6.223%,小组药材中白头翁皂苷B4的平均含量为5.189%。白头翁药材中白头翁皂苷B4含量最高为8.42%,最低为2.88%。朝鲜白头翁和兴安白头翁测得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极低,均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5.建立3种白头翁药材及白头翁地上部分各10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白头翁药材样品有21个共有峰,朝鲜白头翁药材样品有25个共有峰,兴安白头翁药材样品有17个共有峰。3种白头翁药材有9个共有峰。白头翁和朝鲜白头翁共比对到白头翁皂苷E、白头翁皂苷H、白头翁皂苷B4、白头翁皂苷E3、白头翁皂苷E1这5种化学成分。兴安白头翁与两者相似,但未能鉴定出白头翁皂苷E1。白头翁地上部分指纹图谱色谱峰与白头翁药材有很大差异。6.通过对6种白头翁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比较,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基因组大小,但与同科植物乌头与黄连差异较大。叶绿体基因rpl16和rps12等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兴安白头翁含有6种核苷酸,其他5种白头翁属植物含有除六核苷酸以外的5种核苷酸。长重复分析中,在6种白头翁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发现了49、49、38、38、49和49对长重复序列。此外,它们的IR区大小非常相近,但与乌头和黄连的IR区差异较大。叶绿体基因组的核苷酸多样性分析显示,共有108个编码基因和105个非编码基因,rpl36基因和ccs A-ndh D区作为两个显著的变异位点可用于分子标记的开发。利用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和51个共享蛋白编码基因构建NJ系统进化树,白头翁属植物聚为一支,更好的体现了它们在毛茛科植物中的系统进化位置。7.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种白头翁药材不同比例混合粉末的鉴定研究,共得到391381条有效序列,其中长度为363 bp的序列条数最多为266851条。从Gra Phl An的样本总体分类等级树图中可以看出,白头翁属物种的相对丰度很大,属于优势类群。在科、属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分析中可以看出,毛茛科、白头翁属物种的相对丰度远大于其他科、属物种的相对丰度。在种水平上可以看出,白头翁药材的相对丰度在所有物种中最大,其次是朝鲜白头翁药材。结论:1.通过文献整理,对中国白头翁属植物分类有了系统认识。白头翁分布于全国各地多个省份,东北地区作为主产区有大量分布。尽管如此,正品白头翁药材仍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白头翁药材的资源管理,大力发展正品白头翁药材的栽培,以减少药材供应不足、伪品药材滥用等现象的出现。2.通过标本馆考察及资料搜集发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收藏白头翁属植物标本种类及数量最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仅收集1份白头翁植物标本,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中均未收藏国外白头翁属植物标本。这些信息可为白头翁属植物的分类及资源分布研究提供实际意义。3.白头翁属植物种子的外观形态十分相似,只有细微差别。细叶白头翁和金县白头翁种子个体相对较大,这与外观形态特征描述结果一致。种子萌发实验表明,陈年的白头翁种子及朝鲜白头翁种子均未发芽,证明第二年的种子完全丧失活力。此实验探究为白头翁种子的萌发及繁育研究提供参考。4.采用HPLC法测定3种白头翁药材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实验结果从药材性状和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关系上验证了《中华本草》中对白头翁药材“以条粗长,质坚实者为佳”的质量评价。从指标性成分白头翁皂苷B4含量的角度考虑,朝鲜白头翁和兴安白头翁不能替代正品白头翁药材使用。5.通过构建HPLC指纹图谱,白头翁和朝鲜白头翁检测出的色谱峰数量较多且较为相似,两者可能含有更相似的皂苷类成分。3种白头翁药材及白头翁地上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它们的质量评价及混伪品鉴别提供有效方法。6.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6种白头翁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超级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可以找出6种白头翁属植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从而用于白头翁属物种的鉴定。NJ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展示了白头翁属植物在毛茛科中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研究白头翁属植物的进化史提供了参考依据。7.ITS2序列可用于鉴定白头翁属近缘药材。细叶白头翁和兴安白头翁的相对丰度与测序样品的量呈正向相关,虽然白头翁和朝鲜白头翁相对丰度很大,但未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可为白头翁属药材的鉴定提供有效的方法,为药材混合粉末的鉴定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曲池穴与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体内IL-33/ST2表达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曲池穴与血海穴治疗荨麻疹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35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先采用完全随机法选出3只SD大鼠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其于3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阳性药物组,每组8只,给与不同干预措施。针刺组给予针刺干预,针刺大
目的:1.通过对锦灯笼药材采收期、药用部位及干燥工艺的研究,确定锦灯笼的采收期、药用部位及干燥工艺。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锦灯笼宿萼、果柄中酸浆苦素L、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苷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价优劣;同时建立锦灯笼宿萼及果实指纹图谱,从两个方面系统地建立锦灯笼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锦灯笼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通过对锦灯笼果实粉末特征物的观察,
目的:本实验以环磷酰胺所致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大鼠为模型,分别以中药复方、针刺、针药并用和西药作为干预因素,观察对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相关因子Atg7、LC3Ⅰ、LC3Ⅱ蛋白表达量及Atg7、LC3 mRNA表达量的影响,探究针药并用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模型大鼠卵巢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8-9周龄健康SD雌性大鼠60只,按随机表法分为六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组(C组)、中药组
目的:本研究以射干药材抗炎、止咳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前提,针对射干药效物质种类多、对照品不易获得等原因造成的药材提取物及制剂质量控制难题,拟采用中国药典黄连项下的思路,开展抗炎、止咳药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为射干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评价、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总黄酮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射干提取物及制剂的总黄酮测定方法,比较以6种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作为对照品对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黏膜中STAT3、RORγt、TGF-β和血清中IL-17、IL-6、IL-10的含量变化,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穴对RORγt/STAT3信号通路和免疫失衡的影响。探究针灸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UC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运用SPSS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非经非穴组、电
目的:基于前期射干中抗炎、止咳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通过查阅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发现,射干从古至今来源广泛,不同产地药材中药理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造成临床疗效不均一的现状。本专题参照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分区标准,利用经纬度对射干古产地及现代主产地进行区域划分并从中收集实验用药材;以射干中药效物质基础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药材中抗炎、止咳药效成分含量,通过将含量测定结果与所在地区
目的:本实验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造模,建立与人类相似的DOR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设为空白组,分别设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对DOR大鼠模型进行治疗。本实验以“胞宫藏泻”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针药组方,旨在观察各组大鼠用药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AMH水平及子宫内膜GLUT4、AKT、miR-223的表达情况,拟从miR-223/AKT/GLUT4信号通路探讨针药并用治
目的:本实验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选取其双侧“天枢”、“足三里”,采用电针针刺的方法进行干预,同时运用16S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电针对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和影响的关键菌群。从肠道菌群这一角度着手研究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深入探讨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理提供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陈以国教授从湿论治颈椎病的机理,总结出陈教授遣方施针的规律,为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通过观察颈椎病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表(NDI),来探讨陈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查阅,分析从湿论治颈椎病的合理性。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病例,总结陈以国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取穴规律。3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常规针刺疗法与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探究经筋针刺疗法对该病的有效性,以及经筋针刺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的优越性,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患者均来自2020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60例。按照治疗组与对照组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