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师之女》中“第三空间”的建构策略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享誉盛名的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她的作品不仅颇受普通读者的欢迎,而且很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自从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问世以来,在报纸、书籍、杂志以及各类学术期刊上已经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篇关于谭恩美作品的评论。她的第四部作品《接骨师之女》问世后,立即获得了此起彼伏的评价和赞美。这部作品深刻的剖析了母女三代之间错综复杂、纠结不清的关系,她们之间从相互误解、折磨不休到最后彼此宽恕、融为一体的情感经历感人肺腑。   作为母亲的第一代移民茹灵和她的女儿露丝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被痛苦的当做“他者”,而她们彼此之间却也由于观念和文化的不同而互相冲突。在内忧外患之下,她们开始积极寻求新的文化身份以摆脱困境。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模拟、混杂和第三空间等理论来探讨茹灵和露丝建立平等协商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的策略。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论。前言首先介绍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然后简短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相关情况。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将目前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并加以综述,进而使本文定位更加明晰。本章同时介绍了本文将采用的理论框架,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阐述。   第二章论述构建“第三空间”的原因。由于出生在美国并且自小就接受美国教育,露丝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同时,母亲身上所展现的中国性,如相信鬼魂和诅咒、中国书法、谦逊和内敛的性格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使露丝更加迫不及待的想逃离中国文化。然而,无论是在上学、工作还是生活之中,她都被美国人当做一个局外人。她无法在白人主流社会获得一席之地。再加上同母亲及白人男友之间出现的危机,露丝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   第三章分析了运用模拟策略来构建“第三空间”的不可行性。茹灵主动模拟东方主义话语以此来迎合美国主流社会,可依然被当做“他者”。露丝模拟美国主流话语以期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却依然被无情地拒之门外。由此观之,运用模拟策略无法构建“第三空间”。   第四章探讨了如何运用混杂策略来构建“第三空间”。首先分析了运用混杂策略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露丝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主动吸收和消化。继而她放弃了长期以来对美国白人的妥协和退让,用沉默作为武器成功地渗透进了主流话语,构建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为广大生活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中的人们树立了榜样。单纯地模仿和接受一种文化而摒弃另一种文化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协调时建立自己的“第三空间”,以混杂的身份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游刃有余。
其他文献
绘画、书法、诗文、出版、教育……卢甫圣的才能全面到让人不知该从何处开始羡慕才好。“这些领域对我而言好像是从一根绳子中分出来的多根细的绳子,它们齐头并进或杂乱并行
对话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作者行文风格的一种体现。小说中的对话通常来源于生活,简短、灵活却极富生命力,尤其是其背后的隐含意义更是深刻、发
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了翁显良的古诗英译。作为古诗英译领域一位大家,翁先生对其翻译有着独特的见解。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翁译古诗少有人提及。然而,翁显良的文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巨作《金色笔记》视野广阔,主题意义丰富,眼光犀利、独到,发表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界颇受关注和争议之作。作品中大量关于梦的描述,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欧和北美的女性主义和其它抗议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性别的含义逐步得到完善,不再局限于两性生理上的差别。作为一种犀利的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女性主义研究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唐·德里罗因其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而一度被赞誉为“后现代派小说家”的领军式人物。对其作品赏析的角度纷杂多样,但是鲜有评论家尝试从拟像理论出发来系统地分析人性在后
鉴于芯片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制造技术不断推进许多工厂面临挑战.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对现有的操作冲击最小,德州仪器公司(TI)选用标准机械接口(SMIF)技术作为fab的设施升级
近年来,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健全制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建立健全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许多方便.为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文章提出了构建学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由七个模块构成: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