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辞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独特的文学存在,但截至目前,搜集、整理并系统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从《历代赋汇》、《全晋文》、《全汉赋》、《全唐文》、《全宋文》、《全辽文》、《全元文》、《全明文》、《明文海》、《明文在》、《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以及近现代众多赋集中搜集整理出28篇清代以前的三峡辞赋(整理成果参见附录),在文献清理的基础上,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质做整体观照,进而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期丰富中国辞赋史的研究。 绪言部分,主要梳理了清前三峡辞赋的研究现状,说明了选题意义、研究价值以及研究计划,其中研究现状主要从文献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两个方面着手。 正文部分分以下四章展开: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三峡”的空间范围和历时演化,在辨析了“辞”“赋”关系前提下,界定了“三峡辞赋”的指涉范围,进而简述清前三峡辞赋的创作概况。其次分析了“三峡辞赋”的创作动因。文章指出,自然风物启迪文思、山水审美意识发展与崇尚人文美传统的相互作用、流寓经历是“三峡辞赋”的主要创作动因。 第二章,从自然风物、神话传说、历史遗迹三方面统摄清前三峡辞赋的主要内容,选取宋玉《高唐赋》《神女赋》、郭璞《江赋》、苏轼苏辙的同题创作《屈原庙赋》、苏轼的《滟滪堆赋》、苏辙的《巫山赋》、欧阳修《黄杨树子赋》为文学个案,对以上三个方面内容展开全面分析,旨在观察三峡辞赋独特的地域文化呈现。 第三章,从意境、气势、用典、铺陈、情景等方面分析三峡辞赋独特的艺术表达。文章认为,三峡辞赋意境之深远,气势之雄壮,风格之奇幻,与楚文化高度契合,是楚文化的辞赋表达,而作为独特的文学存在,三峡辞赋之用典、铺陈又给楚文化增添了深情绵密的质素,二者相与激荡,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的特殊奇观。 第四章,尝试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地域文化、神女文化、政治文化、流寓文化四个方面聚焦三峡辞赋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是为本论文研究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