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对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居民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统筹和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同心县及海原县处于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区,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自2007年以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响应国家政策,已建立了相当数量不同规模的生态移民新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居民点格局。以本区域作为研究样区,通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认识、影响因素评价及布局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优化整理模式的研究,可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移民持续稳步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活动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现实与理论价值。本文以30-30栅格单元为基础,借助GIS为技术平台,利用SPSS统计软件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现状及与主要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交通区位等因素,选取主要影响因子作为参评对象,分析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最后针对不同适宜区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整治模式。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主要表现为团状、串珠状、环状、树枝状、星点状等空间分布形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从小规模集聚、大规模分散向大规模集聚、小规模分散的方向演化;在空间变化上,呈现从山区、丘陵地区向平原、灌区及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2)研究区农村居民点与区域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土壤等)、生产环境(耕地、交通等)、社会经济环境关系密切。(3)研究区耕地、牧草地、林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丰缺度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最重要的因素;生态环境特别是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程度是次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第三大影响因素;交通区位的影响也很重要。(4)综合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现状及影响因子,选取地形位指数、交通通达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及生态敏感性指数,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五个等级。(5)针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在充分考虑各个分区的特点和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布局调整的需要与可能,对五个适宜性分区提出相应的优化布局模式:①异地搬迁模式该模式适合居民点布局的不适宜区。将分布偏远或者不适宜居民地建设区域的居民一次性或分期搬迁至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中心镇居住,从而解决贫困问题。②内部改造模式该模式适合居民点布局的临界适宜区。重点是形成政府指导,群众自愿的局面,主要以旧村改造为主,周边为辅的方针,避免因大规模的拆建工作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③优先发展模式该模式适合居民点布局的一般适宜区。重点是中心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领头作用。④城镇化发展模式该模式适合居民点布局的比较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一方面将靠近城镇或中心镇区域内的居民点纳入城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将人口规模较大,在区域内具有一定传统地位或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作为中心村重点发展。